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钢琴师》之让我们默默的走向死亡——昆明暴恐头七祭

来源:华拓网

只要你走进书店,就一定能找到各种各样的介绍犹太人成功经验的书籍。的确,他们掌握着这个世界上80%的财富,控制着好莱坞,获得的诺贝尔奖比任何其他种族都多。

但是这个种族,也是人类历史最为苦难的一群人,整个历史里充满了颠沛流离的苦难和亡国灭种的迫害。他们就像寄居在这个星球上一样,几千年来在无数的地方找寻着容身之所。

如果说《辛德勒的名单》是对人性善良的一种歌颂的话,那么《钢琴师》就是在表现当人类面对灭绝时的那种茫然、无奈与恐惧。

很多人从电影里想到了战争的残酷,想到了世事的无常,想到了纳粹的灭绝人性。而我,却在想另一个问题,这六百万人是怎么毫无声息的消失掉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批判国人在抗日战争中的怯懦与冷漠,但这个世界上难道只有我们有着这种卑劣的“民族基因”吗?从犹太人的表现上来看,显然不是的。这是任何一个备受压抑的民族所共有的特征,逆来顺受,坚韧,苟且偷生,等等。

好吧,即使再温顺,兔子急了还会咬人呢。那么德国人是怎么让这六百万犹太人安安静静的迎接自己的死亡的呢?这其实是一个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1939年9月,德国和苏联出兵瓜分了波兰——这个当时世界上犹太人最多的国家。一场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浩劫就此展开。这个时候各个国家的状态是十分奇特的。

首先,面对徳、苏两国的入侵,波兰是毫无战胜的可能的。因此,波兰人只能选择投降。德国人开进来不久,他们的就把目标指向了犹太人,通过划定聚居区把犹太人从波兰人中划了出来,普通波兰人是生存希望极大的。

这其实是一种十分政治的做法。因为它打消了绝大多数波兰人反抗的念头,让他们以为自己是安全的,德国人要杀也会先杀犹太人,而自己再怎么悲惨,也比犹太人要好过一点。所以,绝大多数波兰人一边忍受痛苦,一边袖手旁观。

而这个时候的犹太人面对的是一个十分孤独的环境,他们没有同盟者,又没有反抗的传统,他们总是希望通过遵规守纪、甚至交出全部财产来获得生存的机会。所以,面对死亡,犹太人选择了与以往一样的应对方式——逃避或者等待奇迹的出现。

《钢琴师》里有很多桥段是展现这个时候的生存环境的,譬如席皮尔曼一家听到英法对德宣战的时候兴奋不已,他们把自己的生存寄希望于别人的拯救;譬如席皮尔曼从第一个寓所逃出来的时候,隔壁的波兰人大叫警察;譬如首先1944年4月犹太人开始反抗的时候,是没有任何支援的。当然,也有亲犹的人,但很少。

其次,德国人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十分“成功”,这一方面是因为欧洲浓厚的排犹传统,使得几乎没有人告诉他们即将迎接自己的死亡,无论多大规模的尸体也唤不醒他们的良知;另一方面犹太人的“自我麻痹”意识很强,他们把所有关于“处置”消息都当作传闻,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相信德国不会杀掉自己,因为自己是劳动力,对德国是有用的。

当一群人不知道自己会死,也不相信自己会死的时候,“反抗”的念头几乎是不可能产生的。既然能活着,干嘛要冒那个险呢?

再次,德国人的屠杀政策,充分展示这个严谨民族的一贯做派。开始隔绝犹太人,然后通过犹太人管理犹太人,接着用犹太人建立起的集中营消灭犹太人,最后撤走的时候杀掉剩下的。纳粹就像在编一部小说,开头,酝酿,高潮,然后结尾,留下一地粘稠乌黑的鲜血。

这让我想起了《朗读者》,从另一个角度解读这个过程当中参与者的心路历程,让人们反思国家机器畸形运转时候的毁灭性力量。

其实,这个“游戏”里只有屠杀者和被杀者,要么一起反抗,要么一起死亡。

历史永远充满了讽刺,当1944年8月,波兰人终于拿起武器反抗的时候,华沙起义打响了。刚刚在广播里鼓动波兰人起义并信誓旦旦的承诺会提供帮助的苏联人失信了,可怜的波兰人在没有任何武器和食物补给的情况下坚持了一个多月,最终黯然收场。战后也没能摆脱沦为苏联附庸国的命运。

可以说,二战是犹太人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六百万犹太人在两三年之内化为灰烬,永远消失。

这六百万人命的代价让全世界犹太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保护你,除了你自己。幸存下来的人开始走上了祖先们几千年来不曾选择的道路,复仇,然后用实力捍卫自己的生命。他们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仍然在暗杀逃脱审判的纳粹份子,他们建立了在夹缝中顽强生存的以色列,历经数次中东战争的洗礼而屹立不倒。

另:今天是3.1昆明恐怖袭击案的头七,一个8人的团伙杀了29个中国人,伤了140多个中国人。事后有人到处支招怎么躲避,仿佛你这一秒逃过头顶上的那把尖刀,就永远安全了。有人责怪政府处置不力,仿佛在他们举起刀的那一刻政府就应该像神仙一样出现在大家面前阻止这一切的发生。

看着《钢琴师》,也许因为我们太过健忘,亦或者我们付出的代价还不够大,所以,我们始终没有明白,有的时候,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以外,其实没有人可以保护的了你。

于是,让我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运气或者他人,然后默默的走向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