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条职场潜规则走红网络: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是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车有房有娃的那些。
一句话,残酷地揭露了中年男人的职场“惨境”。他们不仅不敢辞职,甚至不敢生病请假。每天醒来,发现自己的背后无人,整个世界都在靠自己支撑,上有老,下有小,房贷、车贷、一家人的吃穿用度,都压在自己身上。中年男人的快乐,就是在下班进家门前,躲在车里发呆一支烟的时间。
中年女人也同样不容易,青春流逝在一饭一菜的日子里,爱情早已不是婚姻的重点,生活更是处处与她为敌:不体贴的丈夫、闹腾的孩子、痴呆的老人、年轻漂亮的职场对手……
如今,最早的一批90后已经29岁了,再过几个月,就一脚踏入三十岁的而立之年。迎接他们的,比中年危机来得更早的,可能是职场震荡。
华为裁员34岁以上程序员,互联网公司越来越青睐新鲜血液。90后正处在一个尴尬的阶段,前有资深职场老人,他们根基深,人脉广,经验丰富,依靠多年的打拼坐到管理高层,晋升空间不大;后有年轻小鲜肉前仆后继,如今技术更新迭代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90后学习能力拼不过后生,竞争优势又不明显,只能落个“不上不下”的局面。
不仅如此,996工作制损害了多少人的身体健康,工资条没有让这些人崩溃,但一张体检表可以。资本家鼓励30岁的年青人要勇敢拼搏,别想着躺着就能赚钱。年青人只能为业绩出卖健康,等到过了年龄红线就被无情裁掉。
无良资本家不会关心你熬过多少夜,加了多少班,承受多少压力和焦虑,看过凌晨几点的北上广。职场从来不缺年轻人,但每个人都会老去。身处而立之年的90后,又该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中年危机”?
能出现的意外事件的终极自保指南。
1.反脆弱意味着在不确定中受益
在讲如何培养反脆弱能力之前,我们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反脆弱。
通常来说,面对不确定的风险,事物可能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特性,分别是脆弱、强韧和反脆弱。比如,在股市出现波动的时候,最脆弱的是加了杠杆的资金,它会最先爆仓,让人输得血本无归;表现强韧的资金则通过对冲风险,不管市场怎么波动,都能锁定利润;而最有反脆弱能力的则是那些眼光毒辣的投资人,股市震荡得越厉害,他们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投资才能,大赚特赚。你听听,最后一种肯定最让人羡慕吧?
我们开头说过,反脆弱就是能在不确定中受益。怎么理解这个定义呢?
首先,反脆弱不等同于强韧。我们来对比两个传说中的“生物”,一个是凤凰,据说它可以浴火重生,不死不灭;另一个是希腊神话中的九头蛇怪,你砍掉它一个头,它能长出两个新头来。凤凰虽然能重生,但只是恢复了原状,只能算是强韧,而九头蛇怪失去一个头之后不仅能恢复,还能多长一个头,变得更加强大,这才是反脆弱。
另外,反脆弱也不是稳定。举个例子,有这么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在一家大银行的人事部工作,每月领着挺高的工资;弟弟呢,是个出租车司机,每天起早贪黑,收入时高时低。算下来,两人的平均收入差不多。你觉得谁的工作更好呢?相信大多数人都觉得哥哥的工作更好,因为更稳定。
但真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兄弟俩,年轻力壮、经济环境不错的时候,俩人收入差不多,但是,人到中年的时候,一场意料之外的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哥哥在四十多岁没了工作,而弟弟的出租车仍奔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所以你看,哥哥的工作虽然稳定,但是经不起变故;弟弟的工作虽然不那么按部就班,但却更加灵活,具有反脆弱性。
最后,波动性会给反脆弱的事物带来好处,而且这种好处是呈指数增长,也就是波动性越大,好处就大大增加。比如英国医学博士迈克尔·莫斯利发明的“轻断食”减肥法,就是利用了身体对食物热量的非线性反应。在一周当中,选择不连续的两天控制饮食,每天摄入的能量不超过500千卡,相当于六个煮鸡蛋,其余五天都正常饮食,照这么做,轻轻松松就能瘦下来。
好了,那反过来,对于脆弱的事物来说,波动性不但有害,而且波动性越大,伤害更是会呈指数地增强。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如何建立自己的反脆弱性。
2.运用减法策略,避免致命风险
我们刚才说过,对于脆弱的事物来说,波动性越大,造成的伤害就会呈指数级地增强,只要出现极端情况,可能就会落得满盘皆输。
试想有这么一支基金,它凭借高杠杆的投资操作,在牛市的时候能达到每年20%的账面收益率,但是你最好还是不要投资它。为什么呢?因为杠杆会成倍成倍地放大风险,带来脆弱性。保不准某年经济不景气,或者突然金融危机,所有的账面收益就“唰”一下归零,甚至一夜之间亏得血本无归。
所以,面对脆弱的负面事件,我们不应该想着去提高收益,而是应该关注怎样减少极端风险带来的伤害。换句话说,只要一件事情会带来致命风险,无论概率多小,我们都要采取“不为”的态度。通过这种有所不为的减法策略,我们就能减少极端风险和脆弱性。
除了那些会带来严重后果的做法我们不应该做,还有一些收效不大的措施,也完全可以不做。比如说,很多医生推崇干预主义,觉得患者来看病,就必须做点什么,否则就是失职。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不必要的干预甚至会带来伤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医源性损伤”,本来没病,愣是给治成有病了。
这也就是说,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看,如果一件事可以预见的收益很小,那还不如不做,毕竟它的潜在成本可能非常大,一旦爆发风险,就会让你得不偿失。通过减法策略,我们还不至于自讨苦吃,招来意外的风险。当我们试图减少脆弱性的时候,或许也就意味着让自己变得更加反脆弱,既然如此,那还不如不去做那些非必要的动作。
大家或许觉得,风险就是不好的,反脆弱就应该把一切风险降到最低。事实并非如此,假如没有任何风险,反脆弱性反而会消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3.适当承受风险,保持适应能力
说个跟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我们中应该有不少80后90后,都曾经在大学毕业后,被爸妈唠叨,考公务员啊,去当老师啊,找个体制内的“铁饭碗”,稳定有保障。事实上,等你工作个几年,你会发现,这样的工作才是脆弱的,一旦大环境发生变化,比如经济环境变革、组织重构,上头一个电话你可能就被炒鱿鱼了,即使不被炒鱿鱼,拿到手的薪水也会大幅减少。
相比之下,那些波动性大的工作反而更具备反脆弱性。就拿出租车司机来说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好几百,运气不好可能一单也接不到。不过有压力就有动力,如果他发现收入越来越少,就可以根据人们乘车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车路线,从而提高自己的收入。
所以说,压力可以激发出反脆弱性,促使我们不断从环境中学习,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压力持续不断,不给人一点休息和恢复的时间,反而会带来伤害。就好比一张弓,如果一直保持紧绷的状态,就会失去弹性,甚至“啪”一下断了。再举个例子,肌肉不运动会萎缩,但如果长时间运动得不到充分休息,也会加重负担,这就是为什么最容易受伤的往往是职业运动员。
因此,我们需要恢复期来产生适应能力。这样一来,即使面对高强度的压力,也可以逐渐适应。心理学上有一种“暴露疗法”,对于治疗各种恐惧症非常有用。假如你有严重的洁癖,极大影响了正常生活,心理医生可能会让你用手触摸地板和鞋底,然后用脏手接触水杯口,再喝下杯子里的水,而且两个小时之内不准洗手。这些举动也许会让你害怕、焦虑、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但在这些症状自行消退以后,对于不洁的恐惧感也就慢慢消失了。
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每天上下班的长时间通勤,每个月要交的房贷、车贷,还有学生面临的周考、月考、期中期末考,都属于这种持续的低水平压力,所以我们要学会主动给自己制造放松和恢复的机会,别一根弦绷得太紧。
4.保留冗余空间,防患于未然
大家有没有发现,人体的很多器官都是成对出现的。其中有些是必需的,比如我们需要两只眼睛和两只耳朵来获得立体的视觉和听觉;而有些却不是,比如两个肾。医学研究表明,只要肾功能正常,哪怕只有三分之二个肾脏,人的健康也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每个肾脏里大约有100万个肾单位,但同时只有十分之一的肾单位处于工作状态,其他90%都在休息中。
你说,这不是浪费嘛?的确,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这似乎没必要。但事实上,意外常常发生,比如你一贪嘴暴饮暴食了,或者不小心过量服用某些中草药了等等,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假如只有一个肾脏,它很可能就不堪重负、罢工不干,甚至发生病变。也就是说,人体通过演化,长出两个肾,看似冗余,却是防患于未然,是在做最坏的打算,增加额外的力量,也就获得了反脆弱性。
相比之下,我们在风险管理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冗余的重要性,而只把历史上最糟糕的情况,当成未来可能的最差情形。面对未来的风险,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说,冗余的确会导致效率低下,毕竟它总是在为基本不会发生的事情做准备。但另一方面,这种看似过度反应的“冗余”,带来的未雨绸缪,在灾难面前却无比高效,它能帮我们抵挡住意外的冲击。
总而言之,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我们一方面应该有所为,用压力淬炼自己,提前做好更多的准备和更坏的打算,并且尽量地分散风险。
另一方面要有所不为,拒绝过分的稳定,避免极端的风险,还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如此一来,我们才能将不确定性化敌为友,并从中获利,真正实现自己的反脆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