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为什么笃定中国会越来越好

来源:华拓网

  前阵子做了个梦,梦到中国对美国宣战了,当时就把我吓醒了,赶紧抓起手机刷新闻,看到没有类似消息,才又安心的睡了。早上醒来在群里跟他们讲,大家说如果回头真打起来了怎么办,我当时就坚定的说,随时愿意为祖国贡献一切,绝不迟疑。

  其实我自认为是一个不太愿意冒风险的人,把健康和生命看的很重。但我觉得,之所以随时愿意为祖国贡献一切,无非是因为两个字——值得。我爱我的祖国,我爱这片土地,我爱这些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仍然很可爱的人们,最重要的是,我爱所有在民族危亡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纵使千难万险也义无反顾的人。而我认为,之所以中华文明能够成为唯一一个传承至今的古代文明,正在于此,正在那些人的身上。而他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使命感。

  之前看到叙利亚周边局势动荡导致大量难民逃离祖国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中国发生战争,那么国人会选择逃离,还是奋起抗争?难道国家有难,就要弃他而去吗?难道你宁愿流落他乡到处被人嫌弃连温饱都保障不了,也不愿与祖国共存亡吗?这可是那片先人们拼尽一生的精力,不惜牺牲一切才换来的土地啊!难道你能就这么割舍掉?

  也许这就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地方,“中华”这两个字,承载了太多的厚重,记载在每个炎黄子孙血液里的,有无尚的荣光,也有无尽的苦难。而在大部分同胞的心里,始终深埋了两个字——使命。正是这两个字,给了我们终极的力量。

  西汉初年,中原政权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处于劣势,汉武帝为团结力量,派张骞出使西域的大月氏,希望能与其联合共同对抗匈奴。而当时中原对西域的了解少之又少,只知道一个大致的方位,就这么出发了。没曾想刚上路没多久,就被匈奴俘虏了,匈奴为了拉拢张骞,各种威逼利诱,甚至给他娶了个匈奴老婆。但张骞始终“持汉节不失”,终于在十年之后顺利逃脱,继续西进。十年之后,还能不忘初心,不忘自身的使命。舍弃了安逸的生活,继续选择最初那条崎岖坎坷的路。而这条路,又何止崎岖坎坷,沙漠的凶险,夺去了大部分随行人的生命。纵使在现代社会,有各种高科技的帮助,深入沙漠腹地也是极危险的事情,何况是在当时。等张骞终于找到大月氏的时候,他们的族人已经为了躲避匈奴的入侵,远遁到另一个地方,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不愿意再回去与匈奴抗争。张骞逗留了一年多始终无法说服月氏人,只能动身返回。虽然此次张骞没能完成联合大月氏的使命,但是他此行的成就却远非联合一个西域小国所能相比的。正是他一手开创了丝绸之路,中华也就此迎来了第一个极盛的时代。我们经常讲开创与传承,这就是开创与传承。

  世界有四大古文明,其他三个文明都被外族入侵所终结,中国也经历过多次外族入侵。比如金灭北宋,元灭南宋。抗金有岳飞,抗元有文天祥。岳王的墓,在风景秀丽的西湖北岸,千年来香火不断。他精忠报国的事迹所有中国人都知道,在此我想说说文丞相。其实文丞相是个颜值颇高的大帅哥,年纪轻轻就因才华崭露头角,更可贵的是他一意为国的赤胆忠心和百折不回的铿锵气概。面对元军的步步进攻,一次又一次的组织军民奋起反抗,成为即将亡国的南宋军民心中的一面旗帜,所以他是那一整个时代的象征与代表。后来在广东崖山,陆秀夫背着赵宋最后的王血投海自尽。南宋最后的希望破灭,更重要的是,十万军民心甘情愿跟随赵王和陆秀夫一起投海。国家国家,国与家从来都是一体的,没有国,哪来的家?这就是中国人的气概,这正是民族的信仰。古人说投鞭断江,这十万忠勇之躯,又何止断江。

  但文明的延续,远远不是简单的生死可以左右的。经历过如此沉重的打击之后,中华文明很快浴火重生,或者说,她甚至从来不曾中断。只是,复兴之后的中华,很快又迎来了又一次浩劫。明英宗朱祁镇崇信宦官王振,而在王振这个二百五的怂恿与蛊惑下,明英宗尽起京畿之兵赴边关,被蒙古也先部队大败,也先挟持皇帝直捣空虚的北京。一时间,朝野上弃城南下的呼声高涨,唯有一个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力保大明江山,避免了又一次民族的灾难。他就是于谦,一个同样应该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名字。而他从小到大的偶像,就是那个力保大宋江山而不得的文天祥。一个,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个,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历史是如此的相似,又是如此的不同。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坚持与担当,会种下怎样顽强的种子,又会在未来开出怎样灿烂的花朵。文明何以传承?文明就此传承。

  明朝成书的《西游记》传唱了几百年,到了现在,大众只知道孙悟空是英雄。但是孙悟空终归只是虚构的神话人物,我们真正应该铭记与歌颂的,却是那个被艺术作品塑造为顽固迂腐的玄奘。九九八十一难他一样没少,甚至他吃过的苦,受过的难,是我们常人一辈子都难以体会到的。他为什么能够承受这般的苦难,能成就那不朽的功业,能慰藉亿万人的心灵。我以为,正在于“使命”二字。假如没有那普世爱民之心,没有坚定的使命感,所有的坚持与努力都将失去意义。

  然而外族入侵的故事还没有完,于谦和张居正们用毕生心血保卫的大明最终还是亡了。清军攻进南京城的时候,当时的名妓柳如是与夫君钱谦益约好一起投水殉国。但临当口的时候,钱谦益却以“水太冷,不能下”为由退缩了。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身为一介弱女子,也许不能像男儿一样保家卫国,但能做到如此,却也和文天祥们一样伟大。

  再往后的外族入侵大家都很清楚了,什么八国联军日本侵华之类的,这中间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比比皆是。但我想说的是,与教科书上呆板的历史不一样,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的。不同的是讲述的方式,以及我们自己的心境。我不认为不谙世事的中学生能理解语文课本中那些文言文的深厚情感与意义,也不指望他们对背诵下来的历史事件有多深的共情。只是,文明必须要有载体去传承,精神必须要有人去歌颂。我曾建议表哥对三岁的侄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他去长城,然后告诉他,这道长长的墙,是为了保护他的托马斯不被别人抢走。要从小教育他,有国才有家。但是表哥貌似对爱国主义这一套提不起任何兴致。我就想,以后我会告诉我的孩子,很久以前,有个叫霍去病的小叔叔,为了自己的家人不被人欺负,带了一帮人去跟坏人打架,把他们打的远远的。不打完连女朋友都不找(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有个叫袁崇焕的叔叔,也喜欢出去打坏人。袁叔叔非常厉害,坏人一见他就怕。但是袁叔叔家里也有坏人,最后袁叔叔不是被外面的坏人害死,而是被自己家里的坏人害死了。宝宝乖,你要做像霍叔叔和袁叔叔这样的好人,不要做坏人。

  所以我们知道,每当国家和民族面临危难的时候,总有不怕死的中国人站出来,勇于担起那神圣的“使命”,不管国家和民族多么的破败与不堪,始终不离不弃。卓文君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而那些“好人”,哪一个不是这种“一心人”呢?

  所以说了这么多,让我们落一下地:很多人说中国不好,说人们素质差,说环境差空气质量差,说腐败,说经济结构乱等等等等。这些我都承认,也都是事实。但是,哪一个时代没有缺点?哪个人没有瑕疵?至少跟二三十年前比,我们都温饱了不是吗?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好吗?你能想象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都饿死是什么鬼吗?与其一味的批判一味的看空,不如也学着稍稍承担一下那“使命”。

  我笃定中国会越来越好,不是自信中国不会经历困境与低谷,而是自信即使经历再多的困境与低谷,她都能像以前经历过的无数次灾难一样,浴火重生。

  我笃定中国会越来越好,不是像各路宏观微观分析师那样基于分析各种复杂的数据与模型,而仅仅是基于那神圣的“使命”。

  我笃定中国会越来越好,不是觉得中国不会再遭遇外族入侵,而是坚信在国家危亡之际,依然会涌现出像岳飞于谦袁崇焕那样的人。

  我笃定中国会越来越好,是笃定中华5000年来在这片热土上播下的所有种子,会在以后合适的时候,不断的结出伟大的果实。

  因为,所有的荣光与苦难,不过归结于三个字:China deserve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