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美剧《纸牌屋》的时候,对原作者的这部书就有所听闻。最近终于读完系列小说的第一部。要谈及这本书,不可避免就要与美剧《纸牌屋》进行对比。
书中描写了在首相连任竞选中功不可没的党鞭长弗朗西斯·厄克特本以为自己会入内阁任职,不料未能如愿。于是他暗中发誓要取代背叛自己的首相,搞垮所有的对手。他利用自己可以与闻内阁机密、掌握党内人士隐秘的优势,操控了一个又一个官员,并利用《每日纪事报》里想成为一线政治记者的玛蒂·斯多林,令她在媒体上大做文章。最终能否登上首相宝座。
对比与美剧,原作没有过多细枝末叶的描写,整个故事发展都以男主人公为中心,但却没有失去对其他人物的细致刻画。作为书中主角的弗朗西斯·厄克特一直身居幕后,运筹帷幄。每一部复仇都是按照自己的计划来进行。而将这间纸牌屋移至美剧,那个人变成了弗朗西斯·安德伍德——名字不同,政体不同,权力目标不同,但贪婪、野心、残忍、虚伪、狡诈却是完全相同的。
在这间纸牌屋里,争夺权力宝座的人们勾心斗角,虚与委蛇,以为了人权的名义践踏人权,以关心民众的名义践踏民众,就如书中的首相哈尔·科林格里奇说:“自打当上了首相,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谋财害命。”而作者又说:“几乎所有首相的结局都是被千刀万剐,大卸八块,血淋淋地从宝座上被赶下来。”
在这间纸牌屋里,争夺权力宝座的人们勾心斗角,虚与委蛇,以为了人权的名义践踏人权,以关心民众的名义践踏民众,就如书中的首相哈尔·科林格里奇说:“自打当上了首相,我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谋财害命。”而作者又说:“几乎所有首相的结局都是被千刀万剐,大卸八块,血淋淋地从宝座上被赶下来。”
如果说本书最讽刺的是什么,那就是尚有良知的女记者玛蒂。从一开始就被利用,直到最后弄清真相,却惨死雪地。良知,对男主来说,就像《古惑仔》里面三联帮雷功形容黑帮对于政治一样,“夜壶,有用的时候就用,用完就一脚踢开”。
总的来说,美剧更注重人物细节刻画,对细枝末叶进行更多修饰,力求让整个故事更加饱满,展现更多人物性格特点。而原作则是直奔主题,人物、故事推进都干净利落层层叠进。 刚开始读的时候差一点弃书——第一部分好比织网之始,还是多头并进,看得人心烦意乱。从第二部分开始慢慢成形了,前期的伏笔逐渐形成闪光的河流,引人入胜。而到了第三部分,便是收网的时候,高潮叠起,不得不佩服作者行文之流畅、文笔之辛辣。尽管是满纸“恬不知耻的邪恶和阴谋”,但依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就像权力对政客的吸引力一样。
最后,奉上书中的两句话作为结束:
世上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欢笑不长久,欲望不长久生命本身,也总会走到尽头。这真是至理名言。所以,人生在世,最要紧的是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把手中的东西牢牢抓住。
任何程度的残酷都是不可原谅的,所以要狠就要狠到底,中途心慈手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o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