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边走边唱》从2011年开始拍摄,到2014年拍摄结束,由陕北导演白志强历经三年创作完成。该作获得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暨“西安国际影像节”的“最佳纪片”奖。
片中主要讲述陕北最后一支盲人说书队一行五人边走边唱,用他们手中的乐器和嗓子讨生活的故事。
影片在说书人步履蹒跚地爬行在陕北山沟的画面展开,耳中回荡的是充满原生态的歌声。我不觉得它多么好听,但简单的三弦和快板和着朴素的声音,不禁觉得感人。
说书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想往的事。在建国初甚至以前,村民的主要娱乐生活都是听书。说书人颇受欢迎,建国初的政策也是利用这些说书人宣扬国家政策法规等,走街串巷,也算是公家的人。可如今,村中人大多出外打工,零落散乱的乡村人口稀疏,并且经济稍好的家庭都置办了电视机,哪里还需要说书人呢?说书人遭到了冷落,中国传统的文化也受到了忽视。他们跋山涉水,缓慢地穿梭在黄土高原山坡上。他们背着简陋的行李,前后拉着衣角走在高原狭小弯曲的盲肠小道上,更加渺小,就好比蠕动着一条暗黑的毛毛虫。他们艰难地行进,一年中有三个月时间走300多个农村说书。可如今说书也受到严峻挑战。路途艰辛危险自不必说,他们到村中表演不再受欢迎,常坐冷板凳,或者表演的报酬少的可怜,常与村长会计发生矛盾。说书人认为他们集体到村中说书是有国家法规支持的,而村长等有些人不讲理,扔给50元就要打发他们,或者压下一半的报酬。说书人与他们据理力争,依旧拗不过,最后无奈地拿着钱被驱赶。
守旺*守望 观纪录片《边走边唱》有感片中主要以队长李守旺为主角,展现出说书人的心酸与悲凉。此外,更表现出一位父亲质朴而伟大的父爱。
守旺九岁失明,十四岁开始学说书,后来开始去邻村说书补贴家用,直到机缘巧合组成了一个说书队集体去各村庄说书为国家讲政策法规。在他心中,一直赞颂着毛主席,称赞着中国共产党。这样一种情感,可能真要老一辈的人才更能感同身受。他说,是党的政策给了他们机会和生活。毛主席时代,修水坝,搞建设,人民很穷但干得热火朝天,粮仓里也装满了粮食……对主席的崇敬,从年画就可看出
守旺*守望 观纪录片《边走边唱》有感而他,一生都不平坦。娶了一个智障老婆,生下一儿一女。女儿红红也有点问题,幸亏儿子洋洋身体健康正常。但其实一人身上扛起照顾三人生活的担子。老婆去世,将儿女扶养成人。女儿嫁给了一个又穷又懒的傻汉,自己嗓子疼如何办理村里的各种治疗所需证件都不会,丈夫也不会管她,日子过得紧。守旺说书结束,就拄着拐摸着路去女儿家带她办理好各种证件,安顿她打吊瓶。一切安顿妥当后,把口袋剩的所有钱都掏出来小心交给女儿,叮嘱她要慢慢花……
儿子洋洋在西安打工,身体不太好,还需要守旺挣钱给他支援。守旺辛辛苦苦一年并不能积攒到钱。想着过年儿子会带着儿媳孙女一块回家过年,需要打一个新窑,家里没电视怕他们不习惯又该买个电视,买了电视就需要线路,还需要油面等的吃喝花费,很需要用钱,就赶紧到妹妹家借钱。妹家仅剩的2000元不够,又托妹妹去邻家以一分五的利息再借到3000元共5000元,给儿子打过去一部分,剩余部分置办好一切要等儿子一家回来。
守旺*守望 观纪录片《边走边唱》有感他稍显不便又快活地将家里都仔细擦洗了一遍,肯定是希望儿子回来看见家中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吧。新窑打好,窗纸贴好,换上新被褥,朋友给装上新电视,他还把门前都认真扫了一遍……一切收拾得喜气新鲜,就等他们归来。而高高兴兴打电话告诉孩子这一切的父亲却仍然听到了儿子说过年回不了家的消息。守旺内心肯定是失落悲伤的,他却并未明显流露出来,而是告诉儿子钱不够他可以再想办法给他寄去,过年回不来,正月回一趟家吧……
于是,他只能一个人,听着有关留守儿童的报道,孤独地度过春节。这是一位孤独父亲的守望。无奈又心酸。
守旺*守望 观纪录片《边走边唱》有感可知家中老父心心念念的全部麽?守旺在去说书的途中休息时刻,从包中小心拿出儿女小时候的照片,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充满爱怜地抚摸,好像真的能够摸到儿女的面庞似的。他他的心中,必定也是清楚儿女最真实的模样的吧!
守旺*守望 观纪录片《边走边唱》有感关于其他:
说书人不仅说书,节日的请神咒语,生病的袪病咒语他们都会念。图披红色绸缎的人为队友必厚,他喉咙疼,行路途中咬牙坚持不愿回家,队友给他念咒语帮助去除病灾。
守旺*守望 观纪录片《边走边唱》有感走到哪里,都是舞台,他们就是边走边唱的行吟者。屋檐下一蹲,老老少少累了的,嬉戏的一聚集,就可以开唱了。不用舞台,不用多么高大上的设备,甚至不需要观众,更需要一颗守望的心。
生活已经如此艰难。他们在差不多活着的线上活着。然而生命依然值得依恋。若没有一颗守望的心,又该如何呢?
守旺*守望 观纪录片《边走边唱》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