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刘姥姥:平凡而美丽的人生

来源:华拓网

孟老夫子曾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说的是,富贵、贫贱和威武都不能动摇我的志向,这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然而,世人对此颇多以讹传讹,以致终以富贵贫贱威武为耻。人们对富贵的不屑多为不可得时的不忍直视,而对贫贱,不屑就直接多了。

贫,会意兼形声字。从贝,从分,分亦声。"贝"指钱币、财富。"分"意为"一分为二"、"由一而多"。"分"与"贝"联合起来表示"钱财从一家转移到多家"。

本义:分钱、散财。转义:钱财减少。钱包空瘪。

贫伴随着的物质财富的缺乏,对于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而言,缺乏往往意味着失败,意味着生物意义上可能争夺,意味着弱肉强食的世界中永远低着头的那一个。于是,于穷人而言,最可悲的不过俯首于富贵者。其中,所受万千委屈,种种滋味,最终化为对富贵的仇恨,对富贵者的仇视。接着,“贫”便与“贱”紧紧联系在一起,似乎不可分割。

山村野妪,刘姥姥是也

言归正传,说回刘姥姥。

刘姥姥,何人?

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儿女,只靠两亩薄田地度日。

从这句话看来,刘姥姥其实不大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穷的无立锥之地的穷人,起码还有两亩薄田。用刘姥姥的话说,庄稼人不过守着多大碗,吃多大碗的饭。要是能耐得了这还过得去的日子,便是虽贫,未至“贫贱”之地。

可是,相比刘姥姥的“安分守己”,刘姥姥的女婿狗儿就大不相同了。刘姥姥的女婿狗儿其父,名唤王成。王成的祖父与王夫人之父相识,说来算得上是连宗之族。狗儿年少时,家道应尚不至贫破若此,故而,当家中冬事未办之时,最能体会“贫贱”二字的只怕只有狗儿了。于是,便免不了的喝闷酒,撒闷气。刘姥姥看着女儿受委屈,便忍不住唠叨了几句。

当日,你们原是和金陵王家连过宗的,二十年前他们看承你们还好。如今,自然是你们拉硬屎不肯去俯就他,故疏远起来。

刘姥姥一番话点破了狗儿儿时的富贵生活的缘起,与曾经卑微低贱的先祖相比,王成与儿子狗儿出生于富贵之中,才有了这“贫贱不能移”的不去俯就的硬气。

“拉硬屎不肯去俯就”,话糙理不糙。想来狗儿儿时的富贵生活来的也没有那么容易。

一个小小的京官……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子。

一个小小的京官!从民的角度来说,官实在算不上“贫”。然而,在官帽比乞丐还多的京城,一个“小小”的!官?小小的,就只有“贫”的本分了。若是甘于守着着贫穷,只怕还不至于“贱”。然而,在书中没有找到富贵的读书人,或许这时候才读懂了这世间的艰辛。守着贫是一条艰难的路,不守着贫,只怕是更艰难的路。不管怎么说,这小小的京官还是不愿做孟夫子所期望的大丈夫,于是,“贫”终于成了“贫贱”。

这样的过去,自然是不风光的。这样的先祖,即使曾经给了他的子孙们富足的生活,无忧的童年,但却并没有真正得到子孙如何的敬仰。“贫”,不一定意味着“贱”,但是若和高高在上的“富”放在一起,“贫”就不单单是“贫”了。和“富贵”关联在一起的“贫穷”,只能是“贫贱”。王成也好,狗儿也罢,在享尽先祖留下的“富贵”的同时,也更深切的体会到“贫贱”二字的悲哀。

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扣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

曹公此言,戳中的是谁的心呢?

然而,刘姥姥去了荣国府了,去找贾二老爷的夫人——当年的王小姐。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凳上说东谈西呢。

刘姥姥看着荣府门前的石狮子,看着荣府门前簇簇的车马,鲜衣怒马的高门家奴,心中有何感想啊!不过还好,刘姥姥总算进了荣府,见到了周瑞家的。

刘姥姥忙迎上来问道:“好呀,周嫂子。”

周瑞家的认了半日,方笑道:“刘姥姥,你好呀。你说说,能几年,我就忘了。”

刘姥姥一边走,一边笑说道:“你老是贵人多忘事,那里还记得我们了。”

蒙侧评曰:“刘姥姥此时一团要紧事在心,有问,不得不答。递转递进,不敢陡然。然,看之令人可怜。儿大英雄亦有若此者,所谓欲图大事,不拘小节。”

刘姥姥一个贫贱的老妪就这样踏进了立在云端的大户人家。奢华的府邸,耀眼的屋宅,刘姥姥此时正用尽此生所有的见识来应付着眼花缭乱的新鲜事物。比那些读书人幸运的是,刘姥姥并不曾知道有过一个孟夫子说要富贵不能淫。

孔老夫子说:“食色,性也。”面对着这样新奇的世界,刘姥姥本能的睁开眼睛去感受这个从未接触过的世界。满目的辉煌耀眼,满耳的笑语雀音,满口的仁义礼智,满身的气派风流。

刘姥姥看够了,听够了,自己才想起还有话要说。于是,便拜下去,拜下去……只知道自己地位是低贱的,便也不把那许多的脸面放在心上了。然而,待要开口时,

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有所谓何来。只得忍耻说道:

姥姥的忍耻中,当日的情景几乎再现。王成和狗儿的“拉硬屎”终于找到了缘由。不过,到底是姥姥说的那句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刘姥姥这一遭,带走了二十两银子。

然而,刘姥姥若是只是如此,想来不会在红楼的读者心中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二进荣国府,曹公才让我们认识了这个乡下来的没见识的刘姥姥真正的水平。

二进荣府,刘姥姥不是空手来的。

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

“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买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这个吃个野意儿,也算是我们的穷心。”

这才是刘姥姥的人生哲学,给予从来都是双向的。仁义也好,恩情也罢,你既然有心帮我,我就要尽我所能对你。这才是真正普通人的哲学,是刘姥姥的大智慧。你有我没有的,我也有你稀罕的。这样的礼尚往来才是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人情世故,与“富贵”、“贫贱”无关的人情往来。

接着便是贾母的邀请,刘姥姥进了青春的殿堂——大观园。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相比贾母,甚至王夫人、李纨都更显得有活力。不同于大观园中女儿们的青春活力,刘姥姥带来的是一种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众人为讨好贾母与刘姥姥开着各种玩笑,刘姥姥便也顺流而下应和着众人。之前每次读到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总会会不自觉的感觉到尴尬。如今再细读,才发现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姥姥之腹了。刘姥姥在第二次进荣国府时,展现出的豁达与大度让我赞叹不已。

大观园像是一条平素平顺的小河,刘姥姥的到来,让这条小河突然泛起了朵朵浪花。而且不突兀,不尴尬,不让人心生怨怼,刘姥姥的到来,与大观园的生命力有了真正的应和。

不以为耻,以为乐;不以为贱,以为善。

刘姥姥这个山野村妇,把这世间真正的灵动的风带进了大观园。是清新的,自然的,美丽的生命的气息。她的朴实善良在她的幽默、自嘲、哗众取宠中一展无余。对凤姐的调侃玩笑,历经世事的刘姥姥又怎会不知道呢?但是刘姥姥却没有将自己放在贫贱的角色中暗自神伤或是愤然离席。刘姥姥的表现正展现了她的生活哲学:多大碗吃多大碗的饭。生活如此,那就在这样的生活之中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最快乐。这样的刘姥姥才是真正让阿凤佩服的地方,这样的刘姥姥也才是阿凤愿意托付女儿的原因。

刘姥姥的人生当然是平凡的,两进荣国府的经历与她的生活不过是一时的涟漪。然而,在余下的日子里,这样一个老人有什么理由不会拥有最美丽的人生呢?

PS:确实很久没有动笔了,生疏了许多,而且有种越来越找不到自己风格的感觉。有缘看到的亲爱的同志们,交流一下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