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80927 随笔

来源:华拓网

0922
炤台的油污
隔了一段时间没来,看到往日干爽的灶台积着点点的油污,想起很久以前朋友说起她妈妈:“年纪大了,做东西没有以前好吃了,家里也没有那么整洁了。”爱偷懒的我不由认真地擦洗起灶台,似乎在跟时间在拔河。

0926
RD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和基础》
这一篇是《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前篇,讨论更根本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画的主题是表现“气韵生动”,既“有节奏的生命”,与天地共存、生生不息的万物。鉴于水墨工具的造型和色彩限制,中国画借鉴舞蹈和音乐的美学,去形求神,利用笔法和墨色捕捉事物的“骨气”——源于生命深处的动象。因此,中国画应该是以动态的视角去欣赏,从既成的画面上追溯画家的第一笔,揣摩运笔的路径和痕迹,感受生命在天地间的律动,甚至可以追溯到生命的起源和轮回。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画封存着一个流动的立体(千姿百态,生生不息)世界。
西洋画的渊源是希腊的建筑和雕刻(希腊哲学认为宇宙是有秩序的,是符合数理的),其传统理想是将可视的具体实相与和谐整齐的形式想融合,本着科学严谨的精神,以空间结构的序列、光影的明暗、色彩的流丽“模仿自然”,最大限度地实现“形式之美”。因此,西洋画像是“刚刚停止”在某个瞬间的世界,后脚刚迈进来,前脚正要迈出去,在静止中传达生动、新鲜的生命气息。(412)

念念
看不见、触不着,
在心里头,若即若离,
如烟、如云、如露、如电。

一转身,或许不再见,
一回头,前疑已冰释。
幻想的好,一一落空,
幻想的坏,一一应证。

浪一波接一波,打在心头上,
幽蓝的天空,群星闪耀,
漆黑的丛林,虫鸟鸣唱

活着,不顾隐患
我反复搜索关于北京新建村强制搬离的新闻报道,从那些纪录片式的图文记载中,想象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大皇城边缘流离失所的各色人物。
聚福缘火宅18死9伤固然是个悲剧,然而这个悲剧没有让相关部门人性化地反省在这座城市有这样一部分人是这样生活在生死的边缘的,并进一步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问题,他们只是简单粗暴地在极短时间内把发生悲剧的整个村给拆了,把住在里面的人赶走,眼不见心不烦。然而,这些人到哪里都会因为生活所迫选择类似的生活模式,聚福缘的悲剧是不会消失的。
这场大规模的“清退”勾勒出世间百态,以及人的模样。有人自发援助,用自己的车帮他们搬家,或者给他们送去食物,有人坐地起价,将房租翻倍,也有人拿起木棍见到玻璃就砸,写作业的小孩来不及低下头。行动不便的老人彻夜坐着,打砸声远远近近,电筒光晃来晃去。(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