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不是潘金莲》:李雪莲的第五重身份--祥林嫂

来源:华拓网

前两天,冯导的《我不是潘金莲》终于上映了。冯导的“潘金莲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被万达少主霸气回绝,还抖出华谊与万达的恩怨情仇,此事在网络上闹得沸反盈天。一些观者纷纷在网络上列队指责冯导恶俗营销,说他的行为是打自己的脸。

笔者是昨天才去电影看的,是被正反双方的评价引诱进去的。关于刘震云的小说,看过两部,一部是《温故一九四二》,另一部是《一句顶一万句》,小说中有对人性的探讨,也有深厚文化的衬托,1942还被冯导搬上荧屏,让读者见识大背景下人民的苦难与绝望。

 关于《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小说,之前并没有接触。近两天这部电影公映,也没有来得及看小说,昨天去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按捺不住写手的寂寞,也想谈谈对本部影片的感受,以及对李雪莲的命运看法。PS:请各位原谅,跑偏一次,写一篇与红楼梦无关的文章。

《我不是潘金莲》给人的感觉很奇怪,你看完整部电影不知道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是同情李雪莲还是同情那些官员,是痛恨秦玉河、胡屠夫、赵大头还是痛恨那些官员?

如果说同情李雪莲,但李雪莲身上那种倔劲挺让人无奈的。本来夫妻间的口头协定,没有意义的,即便对薄公堂,也是讲不清的。之于此种情况,只能说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当你用非法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应该预知结果,不该向公家讨说法。

然而她没有预料到一层又一层的结果,故而觉得很冤。由于对丈夫的怨恨,一步步将怨恨叠加,堆至官员头上。做官的挺荒唐的,从县城的小法官,到法院院长,从法院院长又到县长,市长,这些官员,居然无法解决农村妇女的婚姻纠纷案,不得不上京诉讼。

若说李雪莲身上没有冤屈也不对,她先是被丈夫欺骗,然后状告秦玉河,结果自己却败了官司。她不服判决继续上诉,让不少官员头疼。官员为逃避问题,纷纷推诿,直逼得她卖身杀人,杀市长,杀县长,杀院长,杀法官,杀秦玉河,让赵大头在她身上揩油。

这样的故事本是沉重的话题,有一篇影评评价本部影片写到“最讽刺的往往最辛酸,最荒诞的往往最现实”,此点评似乎贴合实际,便对又不对,因为在辛酸与现实之外,难道李雪莲就没有问题吗?或者说我们应该遵从“我弱我有理”的角度同情她吗?

 并不能。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中,李雪莲身上亦有不少问题。它照出小民身上的辛酸、无奈、卑微,也照出小民身上的市井、无赖、偷机取巧的习性。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为防止人口过渡澎涨,是从整体上规划国家,是基本国策,公民应该遵守的。

(这是笔者对计划生育的评价,虽然计划生育有许多问题,个人认为功大于过)

然而,李雪莲为和丈夫多生一个孩子,便投机取巧先离婚,等夫妇两人各有一个孩子后,然后再复婚。试问,李雪莲应得同情,岂不是在纵容投机取巧的行为,若每位公民都这样做,政策要不要执行,人口问题要不要解决,难道要仿照印度让人口成为灾难吗?

事实上,在前三十年实行计划这项国策的过程中,有不少人投机巧取,生了孩子又躲了计划生育罚单。如今计划生育松了,时来运转,孩子生得多却成为财富,从此发家,而忠厚的老实人,因为高额计划生育罚单,十几年依然受到罚单的影响而一贫如洗。

在我的家乡,就有这样的现象。有些家庭生了二胎,还没结束,还生三胎。而他们没给计划生育交过一分钱,每当计生办的人催罚单便躲,躲了十几年,人家如今有两个女儿,因为女儿出嫁,便发了家,而另有一家,多生一胎便被罚了几千块。

而这家人又比较实在,几千块钱一分不少交了,至今一贫如洗。那么,这样的困境,又该如何解释?所以说,在《我不是潘金莲》这部影片中,李雪莲的命运轨迹有值得同情的地方,但也有值得批判的地方,或者说这种结果,是她咎由自取。

记得昨天在观看影片时,现场不是寂静无声,相反我时不时听到笑声,连我自己也不时被剧中的这种诡异的氛围带笑。李寻莲哭得那么心痛,为何大家没有眼泪却在发笑。因为李雪莲所做的事,和由此引发的一连串的事,十分诡异,超出现实的语境,显得荒诞可笑。

 四

 关于李雪莲的形象,法院院长王公道说,她身上集合四个人的形象:官员说她像小白菜,她觉得自己像窦娥,前夫秦玉河又说她是潘金莲,而她上诉的执着表现又像白素贞,这四个女人都不好对付,结果在一个女身上展现,故而难对付。

 王公道说李雪莲身上的四个形象,挺形象,挺到位,但李雪莲身上还有一个形象,王公道并没有总结出来,这个人便是祥林嫂。在鲁迅先生的笔下,祥林嫂是一位悲剧的角色,他一生都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裹挟着向前走,没有一点自主的权利。

 祥林嫂是早寡的,听说婆婆要把她卖掉,连夜跑到鲁镇。不料又被婆婆抢走,与贺老六成了亲。而贺老六为凑钱还娶亲借的债,过渡劳累而死。她生个儿子又被狼吃掉。后来又回到鲁四老爷家,为了避免死后遭阎王分尸,把每年工钱都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

 祥林嫂的一生是被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囚禁的一生,如果没有那么多的禁忌,安于命运,或许不至于那么悲惨。而她恰恰是挣扎的一生。回过头看李雪莲,她先是嫁给秦玉河,生活还算可以,为了要孩子先离婚,孩子还没生下来,人家却和别人结婚。

 她像着魔一样,要给自己讨个公道;秦玉河的“你就是潘金莲”,像魔咒一样囚禁着她自己。她想不通这事,便不顾自己的生活,也不管是被谁利用,先是同意屠夫杀了人便和她睡,后又被赵大头利用,结果告状十余年也没结果,还是在秦玉河死后,事情不了了之。

 事实上,潘金莲能与她比吗,潘金莲有杀夫之罪,而她不过因为结过婚,丈夫的一句话便将一件小事闹大了,直至闹得孤苦一生,得罪不少人,不少人因此落罪,她最终还是那样的结局。她看不懂社会,不停地挣扎,结果也害了自己。

颇值得回味的是本剧的结尾,曾因李雪莲事件而免职的县长,与李雪莲再见面谈的是她的事,由于此事引起巨大轰动,它也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李雪莲居然习惯了。所以,李雪莲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自己,如同祥林嫂一样,命运悲惨,又是自做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