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也计划过一款震惊世界的社交软件

来源:华拓网

  今天看来确实有点感冒,少写点。

昨天看了和菜头的文章,评论最近的三款社交软件,大体结论是都很难打败微信。

微信是很难打败的产品,因为有网络效应。

《从零到一》这本书讲了达到垄断的四个招数(我以前说过,这本书是讲垄断的,不是讲从零到一的)。

第一, 专利技术。

第二, 网络效应。

第三, 规模经济。

第四, 品牌优势。

可口可乐和比特币是品牌优势的例子。

高通(手机芯片)是专利技术的例子。

规模经济的例子,深圳的单店餐饮都在被连锁打败,连锁有规模效应,可以摊低各种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星巴克的装修风格很漂亮,但你知道这种装修方案是花1000万请设计师做的吗?你只开一家咖啡厅怎么请得起这么贵的设计师?但星巴克有3万家店,1000万的设计费分摊到每家店,每家店的成本只有3分。惊呆了吧!比你在淘宝找人设计的300块钱LOGO还便宜呢!

微信有网络效应。

我以前的文章说过,你的朋友都在微信里,你没办法迁移到一个新的社交工具,因为里面没有你的朋友,你迁过去了就是孤家寡人。

有网络效应的产品,会走向大者恒大、强者恒强的正反馈。

和菜头文章里指出,各种小社交产品的用户,会被吸入到大社交产品中去。这像金庸写过的北冥神功吸星大法,内力弱的人有限的内力会被内力强的人吸走。

我玩过陌陌、探探、世纪佳缘。

玩这些社交工具,会把它们当跳板,聊了两句,擦出火花以后,马上一句:“我的微信是XXX,我们微信上聊吧!”

得!

还是回到微信。

没办法。

用户的时间有限,既然大部分时间都在刷微信,最好把其他社交平台的流量都引流到微信上,最节约我的时间,也最方便管理。

所以打败微信很难很难。

但我的看法倒不像和菜头那么悲观。

打败微信是很难的,但做一个小众的社交工具,也是有独特的价值和市场的。

(说到这里,插一句,我预言汉语之类的小语种都会逐渐消亡,因为语言有网络效应,如果别人都在说英语,你也说英语就是最低成本的)

像世纪佳缘,虽然上面勾搭的男女还是会转到微信上聊天,但它也有展示和勾搭的价值。

2010年的时候,我脑子发热想做一个伟大的项目,咳咳,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我观察什么项目有最大的市场?当然是微信。当时微信已经确定是移动互联网一张船票。

我分析了市面上的聊天工具。

我从两个维度出发把社交产品进行了分类。

首先按关系的强弱,分为强社交、弱社交。

强社交的典型是微信,好友都是你认识的人。

弱社交的典范是微博、陌陌,好友都是陌生人。

然后是单播和广播的区别。

微信私聊是单播,一对一。

微信朋友圈是多播、广播,一对多。微博也是多播。Twitter、Facebook是多播。

当时流行的两大社交工具,微博定位弱社交,微信定位强社交;微博定位广播,微信定位单播。

微博的默认界面是广播界面,是你发一条信息,所有人围观。

微信则相反,微信的第一页(tab)是单播,是私聊记录。微信第二页是广播,是朋友圈,你发一条,大家都看见。

这两个软件的侧重点是相反的。

分析完这个情况,我要切入的点就是“半熟人社交”。

因为一直在搞恋爱社交培训,观察了人际关系模式。

约炮发生的最多场景是“半熟人社交”。

例子太多了。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小型聚会。来的人都是女主人邀请的。大家在一起喝红酒,聊天。

事后,参加聚会的一对男女滚床单去了。

我观察,这种情况是普遍的。

如果我有个大学同学,我不会跟她上床,她也不会跟我上床。

但如果出来聚会,我的另一个圈子的哥们,可能跟她上床。

这是人之常情,半熟人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的“可能性灰色地带”。

还有一种社会学统计,借钱多发生在半熟人之间。

最熟的人,借钱开不了口。最陌生的人,借钱没有信任。

约炮,是社交之“感情”维度;借钱,是社交之“金钱”维度。

以前有人做过一期《寒经》节目,《为什么阿里巴巴做不了社交?》基本论点是,谈钱伤感情,谈感情伤钱。

阿里巴巴的基因是商业,马云是浙江商人思维。商人的极致是金融,所以支付宝是马云的极致。

腾讯的基因是娱乐。QQ最早就是聊天玩具。

一个试图从商业切到社交,一个试图从社交切到商业。微信支付,是从社交切到商业。

以前看过一篇讲社交产品的文章,有句话很好,叫“社交皆始于约炮,亡于商业”。

所以前几年大家有张小龙“克制”之说,最近的演讲上,张小龙又澄清说微信从不克制。哈哈。

早几年,微信朋友圈全是微商卖面膜的,这种趋势下去,微信确实可能完蛋。

因为谈钱伤感情。

社交为什么从约炮开始?因为约炮是纯粹的“感情”,是人最湿乎乎、黏糊糊的天然感情,在这种感情的驱动下,大家进入这款新的社交软件,寻找感情交流和慰藉。

但随着商业的渗入,有人的地方,就有人卖面膜。商业是冷冰冰的,商业是没人情味的,商业是谈利益的。商业逐渐把人情驱赶走了。等到商人都进来打广告,一款社交软件就死了。

但一个社交软件,要变现,还是要放开口子,让商人进来打广告。所以微信现在也有很多广告。微信朋友圈有广告,微信公号下面也有广告。

谈社交谈的有点多,跑题了。

接着说我当年的伟大宏图。

定位了“半熟人”社交的切入点,要怎么实现呢?

把微信的朋友圈改造为,熟人可见。

什么意思?

我发的朋友圈,不仅我的好友可以看见,我的好友的好友也可以看见。

社交的基本特点,是信任传递。

朋友的朋友,还是朋友,或者,至少比陌生人稍微好那么一丢丢吧。这就叫“半熟人”。

一说到半熟人,我就忍不住想多唠叨。这个半熟人太可怕了。信任传递太可怕了。

像我以前搞超级约会学培训,身边有个女助教,叫“公主”。她后来卷了学费跑路。她找我身边所有人借了钱。不仅有我的伙伴,还有学员,甚至还有当时泡学网的许多大V。

因为大家都在电视里看到过她在我身边啊。觉得跟我认识的人,就靠谱,就可信。

在币圈也一样。

很多人觉得XXX是我的徒弟,就可信。结果,跑路了,被坑了,哈哈。

这就是信任传递。信任传递是社交的基本原则之一。社交有很多基本原则。

昨天吃粉时候我想,世界上造出最好的社交软件的人,一定是社交困难户。

电影《社交网络》里,扎克伯格就是个不会约会的死宅男形象。

这很正常啊,他对社交有最多的恐惧和困难,会有最强的动机去做一款好的社交软件。他也最了解社交困难的人的痛点和痒点,做出的软件最能满足有社交困难的人的需要。

像我这种从小对社交恐惧的人,就是天天琢磨社交的事情,把社交琢磨得透透的。

卧槽,又跑题了,还是说回我设计的软件。

我给这个软件取名叫“六度”。来自于社交的六度空间理论。

理论上来讲,我发一条信息,只需要六级好友可见,美国总统特朗普也能看见我的信息。

我当时还做过一个计算。假设六级好友可见,这样一条朋友圈,会有多少人看见呢?

我现在微信5000好友。如果每个好友也是5000好友。这个数字=5000^6=500兆。

哈哈哈哈!

全宇宙的外星人都看见了。

假设我有100个好友,并且我每个好友也有100个好友,这个辐射人群多大呢?

100^6,100的6次方,100亿,不多不少等于全球总人口。

啧啧啧啧!

当时算完我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对服务器的要求很高呀!

我随后设计了改进的算法。

增加了权限的概念,每个人发的朋友圈,可以渗透到网络的几级好友,是有限制的。你在网络里的权重越高,你能渗透的好友越多。

这个权重参考了谷歌搜索引擎PR(Page Rating,页面权重)的概念。

了解过SEO(搜索引擎优化)的都知道,谷歌排列搜索结果时,原则是看你这个网页被别人引用的次数。被其他网页引用的越多,说明你这个网页价值越高。这和大学论文评价的体系是一样的,就是看你引用率。第一看引用你的文章多不多;第二看引用你的文章分量重不重。

如果你的微信有5000个好友,但全是微商卖面膜的。

我的微信只有3个好友,一个是特朗普,一个是马云,一个是王思聪。我的账户社交价值比你大。这就是我制造的SR概念,Social Rating,计算方法和谷歌的PR(Page Rating)一样。

SR越大的账户,他在系统里的权限越大,他发的朋友圈能渗透的人群越大。

渗透到朋友的朋友的另一个原则是随机原则。

你发的每条信息,渗透到的观众每次是不同的。

微博目前的算法,只要关注我的人,我发的信息,每个人都能看见。

在六度里,你发的这条消息,可能朋友A1的朋友B3看见的;你发的另一条消息,可能朋友A1的朋友B8看见了,每次是不同的。

有多少人能看见你发的消息,取决于你的社交权重。

有人可能会问,这样不会导致大家都去攀龙附凤吗?每个人都争着加马云为好友,好提高自己的社交权重。

诶~

对了!

就是这样!

但这不是我的软件规则造成的,我的软件规则只是模拟了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的规则。

攀龙附凤是社交的另一条基本规则。刚才说信任传递是社交的基本规则,攀龙附凤也是社交的基本规则,每个人都努力认识有更高社交价值的人。

你不是已经在这么做了吗?你身边的人不是都已经在这么做了吗?

既然是社会的必然规则,就加入到软件中来。

我还考虑设计,每个人只能加6个好友。既然是6度嘛,每个人限制加6个好友。

这是什么原理呢?

你可以观察你平时的社交习惯,你平时经常联系的人,很难超过6个。

刚才的计算,在每个人6个好友的前提下,变成,6^6=46656。差不多4万人可以看见你发的信息。

把上面的思路整理一下,我最后的设计是,每个人可以设置6个密友,这6个密友是不需要“权限”就可以做渗透辐射的;其他的普通好友渗透率,取决于你的权限。

当时三文鱼用一个晚上做了六度产品的小样,产品配图是波多野结衣。

这可是三文鱼花了一个晚上,边看黄片边打字做出来的。

后来三文鱼得了罕见的肺部隐球菌感染。这个项目停下了。

我写过一篇《一个生命不息折腾不止的少年》,讲三文鱼创业经历的。他后来还做了一个借书社交的平台,上面唯一的一笔社交记录,是他借给我《微博,改变一切》。

他本来打算做一个借东西的平台,借锤子、借大葱,啥都有。我说不如只做借书,《围城》说,爱情从借书开始。

有段时间三文鱼天天找投资人。有次我带他找一个朋友谈投资。这个朋友说,没有几千万不要做社交,社交太难做了。

现在想,这个朋友说得很对,社交产品的资金需求实在太大了。

但验证产品概念,也不需要很多资金。扎克伯格最早就是做了个打分网站,把学校的服务器搞瘫痪了。

你今天看到的每个成功产品,当年都是一问世就表现出癌细胞一样的野蛮生长态势的。

所以,现在我看创业,倾向于认为,你做一个东西,做了就要马上火,如果你做了,市场反馈不温不火,说明需求不大,不如放弃。以前觉得创业就要坚持,现在倒觉得,创业就要放弃。

投入市场,不火,没人玩,就放弃,换方向。

只做那种一投放就火得一塌糊涂的,只做容易的。如果一开始做,就发现困难重重,就发现很不容易,说明方向不对,赶紧换方向。

像劈柴火,劈了很钝、劈不动,不要用蛮力了,换个角度劈,换个柴火劈。成功的创业,一上来大多是很顺的,不顺说明方向不对。

卧槽,说好了要少写的,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实在因为当年的创业太激动了。我想着我的六度,经常兴奋得睡不着觉。

和菜头那句话说得对,这种简单做加法的社交产品都做不过微信。

各种产品,都是越加法越小众。

像水,最一般的水,最大众,需求最广。

纯净水,需求就小众了。

加了概念的纯净水,碱性水,电磁水,更加小众。

最大众的通信,就是短信,啥功能也没有,需求最大众。

阅后即焚,匿名发朋友圈,超大群群聊,等等等等,都是做加法,都是更小众的需求。

最简简单单的发信息,就是最大众的需求,微信、Line、WhatsApp,需求最大众,用户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