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杯清茶品新月:读《穆斯林的葬礼》

来源:华拓网

终于读完这本书,瞥一眼手边摞起的一堆泪水浸透的纸巾,眼一花,似乎看见一捧素净的白玫瑰。白玫瑰?得不到,便终是床前明月光。张爱玲似也曾隐隐约约隔着时空道破梁新月的命运。

这是第二部看过以后不敢轻易妄加评论的作品——第一部是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因为它们太过高洁完美,多写一字似乎都是过度粉饰,反倒失去了它们的本真味道。可是,毕竟还担着下堂课介绍这部作品的任务,只好强为之说,但愿我粗浅的见解不要玷污了这清浅的月儿。

霍达确是位渊博的作家。无论是书中提及的国内革命、二战背景,还是各种人性心理的细节,都能体察细致入微,让人如见其景。那些民俗风情的记录、生活气息浓郁的京味儿口语、婚丧礼节的繁复而一丝不苟……即使拿去做史料志记都是精品,偏偏放在小说里面不显一丝突兀。半个多世纪的故事,作者就这么耐心地,悠悠然地讲给你听。

霍达的心气是清高的,从书的章节名就可略见一斑。月梦、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缘、月明……每一章要么带着月,要么带着玉,都是高洁清雅的意境。主人公的名字也个个不俗:安分知足专注技艺的梁亦清、精于心计泼辣好强的梁君璧、任性骄傲独立自尊的梁冰玉、隐忍有志痴迷于玉的韩子奇、木讷内敛外冷内热的韩天星、纯洁美丽优秀懂事的韩新月、才华横溢感情真挚的楚雁潮、学识渊博谦虚宽广的英商亨特、热情痴心执意追求的奥利佛……

他们构成了一个纯净清新的世界,但是并不远离人事,他们身边的背景时代正是民国到一九七零年代的北京和伦敦。每个形象都是那么丰满生动,每个人行事的动机理由和情感心思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析。作者笔下的他们确实都按照各自的性格行事,并未有强违不和之处。我对他们都能够感同身受,所以一个都恨不起来。

这才是纯正的悲剧吧——没有一个是值得痛恨的罪大恶极的恶人,人物的个性本身就足以交织出一张不可解的矛盾之网。

说不上作者是属于哪一派,她自己也坦言不知。这本书说到笔触精巧,却又视野宏大,说到单纯清雅,却又家世复杂。总是意外宕开一笔,却都一定是读者可以接受、愿意理解的程度之内。

这本书的技巧也是让人眼花缭乱。隔章插叙、倒叙、闪回,那画面的衔接更像是一部电影,但时间脉络又很清晰绝不会让读者弄错;勾勒人物形象的笔法有如画技之中的白描那样轮廓鲜明,但又不乏层次感和缤纷的色调;随处可见的场景和季节描写不但始终强调着动态的斗转星移、物换月落,而且往往暗示着故事的进程和人物情绪的微妙变化,催动着读者的期待。尤其是常常出现的对于夜月意象的描写,更是隐隐暗示着氛围和环境。

我几乎不想提醒你这是一部回族作家的作品了,生怕你将感受到的一切色香味触之美因为这个民族标签而期待大减。然而不会的,我确信作者在故事的一开头就会牢牢抓住你的心。

且看这一段吧:

天和地是灰色的,砖和瓦也是灰色的。临街的墙几经风化,几经修补,刷过黑灰、白灰,涂过油漆,书写过不同内容的标语,又终于被覆盖;风雨再把覆盖层胡乱地揭下来,形成一片斑驳的杂色,融汇于灰色的笼罩之中。路旁的树木苍黑,瓦棱中芳草青青。

展现在你面前的,本应只是一幅静态的、“此刻的”画面。而霍达用了动态的笔法描述你所看到的“结果”所形成的“过程”。她没有提过时光变迁,没有说起政策转移,没有说起沧桑变乱,没有直指主人公的心境。而你在看过这一段文字之后,对于这些层层叠叠的深处不会没有丝毫通感。

霍达的语言和视角是诗意的,深沉的。“尽管鬓边的黑发已夹杂着银丝,她却并不显得过于苍老;不认识她的人,把她遗忘了的人,也看不出她曾经是怎样年轻。”这样含蓄的笔法奠定了一种追忆的调子,读到这里你难道不对“她”的过去产生好奇?

霍达善于写景。尤其偏爱以各种植物的花开叶落来暗示时光流逝和衬托人物心理,甚至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道具,比如那盆养在笔洗里的生命力旺盛的巴西木。还有杨柳、石榴、藤萝、榆叶梅、国槐、银杏、枫林、松柏、丁香、迎春……这些意象每一次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衬托季节和景色描写之外,我认为作者有意用这些生机勃发的植物来暗示不屈的生命力。

无论是开花儿结果的石榴腊梅,还是被园丁遗弃又被楚雁潮捡回的榆叶梅,都象征着顽强的生机,清新、柔弱,知时节变迁,知人间冷暖。正好与影子一般的宗教教规和政策压迫相映成趣。

霍达善于借用。书中提及的他人作品,不仅有拜伦的诗,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诗,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杰克伦敦的《热爱生活》,有小提琴乐曲《梁祝》,有鲁迅的诗《我的失恋》和《故事新编》,有李清照的词,有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有马克思送给燕妮的诗,还有严教授临终时候送给夫人的《好吧,我们不再一起漫游》。另外还有各种有趣的童谣。光看看罗列的这些作品,也可对这部小说的格调、作者的品味和人文积淀略见一斑。

这本书值得分析之处太多,暂只拣一个最核心的“新月”意象来稍作讨论吧。

“新月”不仅是主人公韩新月的名字,也是伊斯兰教清真寺顶上独特的标识。阿拉伯历将新月初升则为每月第一天的开始。伊斯兰教的斋月,就是从见到新月的第一天开始封斋、到再见到新月开斋为止的一个月时间。

在《古兰经》中多次提到月亮,有的篇章就叫“月亮”。在穆罕默德看来,新月代表一种新生力量,从新月到月圆,标志着伊斯兰教摧枯拉朽、战胜黑暗、圆满功行、光明世间。新月的普遍象征含义是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在这部小说中,新月代表了对真善美的信仰,也代表对日渐圆满吉祥的民俗期望。

新月是光明的、柔和的,也是拥有无限未来无限潜力的象征。韩新月之所以会叫“新月”,是因为她出生那天窗外正巧挂着一轮新月,也暗示着梁冰玉、韩子奇对她寄予的爱护和期待。韩新月从小单纯,乖巧,懂事,优秀,美好,深得众人的爱护,正像一弯清浅的新月那样。

除了新月的名字,在故事推进的不同阶段都有对新月的描写,意境各不相同。

【1】新月面临高考填报志愿,父母争吵,韩太太对她报志愿的态度并不热心,对夜色的描写:

天黑下来了,“伏天儿”还在悠然地鸣唱,但白天的炎热已经消退了,微风吹来,让人感到一丝凉意。夏夜的晴空,撒满了无数的星斗,闪烁着清冷的光芒。弯弯的一道新月从西南方向的大际升起,浮在远处的树梢上空,浮在黑黝黝的房舍上空,它是那么细小、玲珑,像衬在黑丝绒上的一枚象牙,像沉落水中仅仅露出边缘的一只白壁,像漂在水面上的一条小船,这小船驶向何方?

她抬头看到天上的那一弯新月,便想到了自己,她和那个神秘的天体是一样的名字。十七年前,也是新月升起的时候,她在人间落生了,像弯弯的新月一样升起来了,十七年,长成了一个大姑娘。以后的路怎么走呢?天上的月亮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从容不迫地向前走去,她呢?她现在却在一个十字路口,茫然徘徊。

【2】梁亦清回答小女儿宝船做好的时间:

“你瞅着月亮,一天天地圆了,等到圆得像一只玉盘,就到了八月节了,这宝船也就差不离能成了!”

【3】梁亦清下葬之后的月亮:

天近黄昏,雨停了,云彩破处,现出一轮臻于浑圆的朦胧明月。不公平的天啊,它以凄风苦雨送走了一世坎坷的梁亦清之后,才肯向人间洒下澄澈的清辉!

【4】楚雁潮第一次得知新月心脏病:

他走到街上,天已经暗了,周围亮起了路灯。东南方向,一弯下弦月透过浮云,现出朦胧的光,虚虚的,淡淡的……

【5】战乱之前,韩子奇去往伦敦途中的月亮:

抬头看天上,一弯新月像一只玉玦,满天星斗如同撒满了珍珠。海上的天空,没有风沙,没有烟尘,好似一块巨大的墨玉,晶莹,幽深,仿佛高不可测,又仿佛伸手可以触摸,一尘不染的星月,比在陆地上空更贴近人间。

【6】新月得知自己的病情:

她扶着抄手游廊,缓缓地走回西厢房去,熄了灯,像一根折断的花枝飘落在自己床上。天上,一弯上弦月朦朦胧胧,照着这寂静无声的宅院。

【7】楚雁潮从上海回来,刚见过新月回到学校:

今晚的月色真好,圆圆的玉璧冰轮高挂在天上,清光洒满燕园。未名湖畔,柳丝依依,莲叶田田,洁白的荷花像冰雪雕成,在月光下暗放幽香。湖水深处也有一轮明月,水中月,天上月,遥相呼应,分不出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一只鱼儿跃起,水中荡起涟漪,月影乱了……他痴迷地望着月影,虽滴酒未沾却感到微微的醉意。他想起“斗酒诗百篇”的李太白,明月给了他多少灵感,多少诗情,多少欢乐,多少慰藉!从举杯邀月,到扑月而死,一生明月常为伴,此心永驻清光里!啊,诗人是幸福的……

【8】楚雁潮与郑晓京的冲突:

一片云彩从天边飘过,遮住了月亮,湖岸突然笼进了阴影。” “ 浮云掠过去了,月光明晃晃地照着楚雁潮的脸,照着他的全身,像是要把他的五脏六腑都照穿!

【9】梁冰玉离开奇珍斋:

妈妈走了,新月还在梦中。妈妈是在夜里走的,那个夜晚很黑,很冷,没有月亮。农历的二月初三,天上的新月还没有出来。

【10】新月该送葬时候:

新月在家里又住了两天,该走了,决不能超过三天,非走不可了!

雪停了,天晴了,白雪覆盖的“博雅”宅上方,夜空澄澈如洗,闪烁着满天星斗。

西南方向,新月升起来了,弯弯的,尖尖的,清清的,亮亮的,多么美丽的新月!

清真寺上空的红灯亮了!

此刻,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都在仰望着天上的新月,它的升起,标志着斋月的最后一天结束了,伊斯兰历的十月就要开始了!明天,伊斯兰历十月一日,是“尔德·菲图尔”——开斋节,全世界的穆斯林都要在同一天欢度自己最盛大的节日!

最后,让我们欣赏一下生动刻画书中人物的精彩段落吧。

——原文摘抄 略——


已经封存了很久,几乎忘了有这么一件事:

当时看到书中梁冰玉的一幕,我突然如醍醐灌顶打开心结,忍不住泪流满面写了如下这些文字。实际上这本书是我的心灵成长转折点。虽然诗写得不好,还是应该立此存照。这就是好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吧——产生共鸣,圆满内心,导人升华。

“多年来我尽量把自己埋没在平庸的衣装之下不打扮自己,并不是因为没眼光没格调,而是故意如此。最初的原因是别人的追求,怕自己的拒绝而造成对别人的伤害,累积多了我总会自责有罪恶感。看完《穆斯林的葬礼》,某种意义上也许梁冰玉就是另一个我。也许我想多了,多余的担心让我一直不敢放开表现自己,清高和卑微的起点原都是善良……而今性格已经定型,该笑,还是该叹息?
这本书让我解开了很久以来没有在意却影响我深远的一个心结。带着感情和阅历来看,也许每个人读到的都是自己。”

曾望苍穹意凄凄,风云莫测谁料知。

人不伤吾吾自伤,画地为牢空彷徨。

掩卷落泪且自思,敛容束裾欲何为?

二十五年如一幻,而今初悟何所卑。

管他人去人来非,月明岂顾彩云追?

若断若续长流水,清浊自遣又关谁?

秋雨淡淡洗心尘,往事诉尽眉头轻。

从今灵心自珍重,且趁烟华负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