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应届生们该不该选华为作为职业生涯第一站

来源:华拓网

同众多赚钱的公司一样,华为在市场上饱受非议。每年一到应届生求职季,关于华为的声音也会如期成为热点。作者在微博上做了一个很简单的调查,虽然收到的有效问卷仅有8份,统计数据真实意义不大,但事情多少还是有点代表性。

可以发现职场人对华为印象最深刻的前三项,大多集中在企业文化跟人才观上。下面分开谈谈。

话题1:招聘黑名单,逼签

黑名单是否存在,没有看到相关的证据。但逼签应该是一个事实。2011年,浙大跟交大两校的BBS某帖信息表明,华为发录用通知时间与现场签约时间,中间仅隔1天时间。

这个作者可以理解:华为近15万员工,每年末位淘汰10%,因此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比较旺盛。为了招到足够多的人,公司需要精准控制下一批(下一站)的招聘节奏。不过对于应聘者而言,这个时间的确太短。然而站在华为角度来看,应聘者在选择向华为投简历的时候就应该想明白这个事情。

时间的紧迫不算什么,令人们恼火的是另外两件事情:

1)华为凭借双方Offer直接绕过学生本人从学校就业办拿三方协议(这份协议中没有学生的签名)。而应届生毕业找工作如果要跟体制内搭点关系,比如落户,没有这个三方协议是致命的。关于这点,感觉总有那么点违规的样子,但却没有对应的法律来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话题2:起薪

话题3:企业文化与人才观

一个在华为待过一阵子的朋友给我发了下面几个标语:

“人要乐观地度过痛苦而坎坷的一生”“烧不死的鸟,就是凤凰”“我奋斗,我快乐”

很难说这样的企业文化是好或者坏,对于每个个体,这样的结论更不好下。

另外涉及一个人才观问题。如果你是CEO,是全部招一流人才,还是招一部分一流人才、一部分二流人才,然后把一流人才培养成特种人才,然后带愿意拼命的二流人才?作为公司,自然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一流人才,但是这种判断需要花去公司相当多精力。华为作为一个对人才有需求的公司,并没有花精力在人才的筛选上,而是走了这样一条路:宽范围接收进来;自己培训;末位淘汰。

接下来的问题就丢给应聘者了,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你得加班,你得努力,你是否愿意跟我一起干,跟我一起冒险。在这里是否有能力一起干并不是一个核心要素。

因此我们可以做个小结,华为适合这些人,他们:

相信奋斗一定会有收获;

不在乎短期(工作前3年)的收入;

为了5年以后的目标愿意辛苦5年。

话题4:行业

华为的业务线在扩张,涉及也挺多。一个行业没有充分竞争的时候,钱是好赚的,当充分竞争了,钱自然就不好赚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想继续赚钱,那么只能拼命了。对华为涉足的领域,分享作者的一些浅薄的认识:

+云计算:这事认认真真做,肯定能赚钱。

+芯片:据说某boss是直奔中国英特尔的目标去的。

+手机终端(网络终端):大家也看到,现在是智能机混战的时机,大家都在抢,有些是抢眼前的短期利益,有些公司的眼光自然要远一些。卖手机涉及品牌的问题,既想做出高端品牌的样子,又想赚钱,这路显然不是很好走。

+手机OS:任前辈也说了,得做,现在不用,以后可能用不上,但是万一有用呢?主动权完全交出去显然是危险的事情。

+电信设备:华为经过差不多10年的奋战已经处于领先位置。更多一些情况不是很懂,下面附一位朋友(忠孝东路西)帮忙找的资料:

1、集采这些年,只看价格,只看眼前,大大压缩行业应有利润,影响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2、08年后的超常规投入,压缩了这两年应有的运营商投入;

3、世界经济不好,各国频繁出现贸易保护(类似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

4、中国外部政治环境恶化,中国设备企业受牵连;

5、行业自身发生严重变化,过去的产业链的利润高的局端设备在向手机、应用等转变。

最后简单说说正面的一些信息吧:

2011年销售收入324亿美元,排行第二;

每年10%收入投入研发;

15万员工中有44%属研究开发岗位;

国内大城市的研究所办公环境还不错的样子。

大概只因我们年轻,年轻的心态看不惯公司视角的话语,看不透已经成熟的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