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江湖走,怎可能没撕或被撕。
哪怕我朋友圈子中最理性的人如三千,前几天也发了条如是微博:想起曾经歇斯底里撕过的逼和伤害委屈,真心觉得真诚表达不越界要求是门博大的艺术。
“撕”和“约架”一样是个行为,只是现如今,大家都是斯文人,不约家,只撕逼。“撕”的好是有效沟通,“撕”的不好才是“撕逼”。
我围观过比较精彩的撕是方舟子和韩寒的代笔门,一是战场多,从微博到博客,从平面媒体到电视台最后据说还上了法院;二是围观人数多,那段时间各大门户头条;三是创造新词温习了老词,比如冯唐的冯金线理论,路金波的猪一样队友。
最近学会了个热词,叫做NICE(耐撕)。看来撕已成为常态,区别在于撕相不一样,有人撕的好看,有人撕的难看。
同样是关于感情,娱乐圈玉女董洁就栽在撕的太难看,发声明“不值得”“豪赌等”及至后面的被拍;而文艺圈如绿妖,据说是被周云蓬劈腿,分手之后也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老周偶尔还转绿妖新出的书或是讲座,绿妖还为有粉丝谩骂老周瞎子而打抱不平。
我理解的耐撕是:
抱着解决问题或者放下的目的,不陷入撕的伪陶醉状态中;
摆事实讲道理,能达到目的是最好,实在撕不过就跑步。
谨记别话唠,越谦卑越有力。
1:“ 撕是手段不是目的 ”
因为某个意见/行为不合,对方说一句,你还一句,对方吐口水,你还一口水,步步不让步步不落下,演变到最后“这是个傻逼”“再也别再合作/共事”等。撕的那个过程似乎巨爽无比,足以让大家真气耗尽,谁也顾不上撕的初始目的,如果撕完之后,该不合的意见依然没统一,该一致的行为依然各做各的。当撕成为目的而非手段存在,那么估计每天都得耗几次真气,还没地方输入,最后气尽人亡。
2:“ 沉默不是金 ”
有一种人,受着别人打得每一圈,表面云淡风轻,然后一直到第10拳,一口血喷涌而出。这种人在撕的世界中还蛮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哪一天他就爆发了,并且这个爆发是不可逆和不可回转的。
还有一种人,撕对方第一次,咦,好像可以随便来,然后第二次,然后第三次,然后撕这个人成为他的习惯,反正软柿子随便捏嘛。直到某一天,又开撕了,结果对方手里纂了很久的一把利剑,蹭一下,正中你的下怀。
3:“ 摆事实讲道理 ”
撕逼如果以终为始,不忘初衷,其实换个词语就是”有效沟通“。沟通的关键点是“摆事实”,然后“讲道理”,然后“达到某个目的”。比如说“数据没达到预期”“只剩下1天时间”“预算只有100”,这是事实;“xx行为是能带来xx数据量”“正常工时至少3天,加班加点不休息也带2天”“每个项目都是有预算标准的”,这是讲道理。“增加一个行为”“调整时间点”“换plan b”, 这是希望达到的“某个目的”。而抛开事实道理,哭除了让人觉得你很幼稚,没有任何意义。
4:“ 话唠是种病,得治 ”
谁撕我了,谁对不起我了,谁是个极品,谁是个傻逼,恩,面向多种人多种时间多种信息渠道传递同样的信息和多个故事。
我曾经和人讨论过这种现象,分析出两个原因,一是这个事情确实对于对方非常重要,所以要使用一切舆论措施;二是太闲了。
如果是1,那得看具体情况,看过【消失的爱人】,应该知道这种力量有多杀伤力。如果是2,那这是种病,得治。
5:“ 越谦卑越有力 ”
张艺谋和李安是50年代生人。张拍出红高粱、活着,也拍出无极、三枪,李安从推手开始,到后面的色戒、少年派,水准一直在金线之上。在一期张艺谋和李安的对话节目,如果抛开两人的背景,言谈举止中真的还蛮能显出各自功力,李安的那种舒服谦卑并不能掩盖他的光芒,反而更有力。
比如说射雕英雄传中的黄河四鬼,一出场就自带光环自诩高手,后来才发现只是食物链的最低端。送上李安的一句话,父亲教她写毛笔字“写字要回锋,走到尽头时要回来,要圆润才完整、好看”。
6:“ 没有啥是跑5公里不能放下”
不是所有的沟通都能达到想要的目的,摆了事实,讲了道理,你发现很有可能还是没促成你想要的结果。比如说摊上方舟子这样的。
那就去跑步吧,跑完5公里,如果还不能放下撕中产生的戾气,那就再跑5公里。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