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修习的四个对象是:
我们的身体、
我们的感受、
我们的心,
我们心的对象(所缘),
在佛法中,这四个范畴叫做四念处:
身、受、心、法
1、正念于我们的身体
当我们以正念的能量觉察身体时,能帮我们回到身体并关爱身体,让身体放松。佛教称之为“安静身行”,它对于释放身体及精神系统的紧张压力非常有效。
我们可以坐着或躺着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带动身体自然地康复。如果我们以医学方法治疗身体,配合这种放松身体的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快康复。
通过修习对身体保持正念,我们会懂得以正念饮食和消费,不会把令我们生病的食物和饮品带进身体。正念修习帮助我们自在地行走、站立、工作及应对,并提升日常生活的品质。
2、正念于我们的觉受
保持对感受正面的修习,则能帮助我们觉察当下的感受.
感受包括三种:
愉悦的 (乐受)
不愉悦的 (苦受)
中性的感受 (不苦不乐受)
无论是什么样的感受,正念都能让我们了解它们为何生起,从何处生起,以及对我们身心的影响。
对于愉悦的感受,我们会从中得到滋养。
对于不愉悦的感受,正念的能量帮助它平静下来,
然后借由定和慧,我们能够转化它。
如果是中性感受,借由正念能将它转变为愉悦感受。
例如牙痛时,我们感到不舒服,我们会想如果牙痛消失了,就会舒服愉快。但通常当牙不痛时,我们只有中性感受,并不会因为牙不痛,而觉得快乐。所以,当我们觉知牙不痛时,正念能够帮助我们改变中性感受为幸福感。
正念练习的四个范畴(一行禅师)3、心的正念
正念于心的修习,帮助我们觉察当下在我们的心识中的所有心理现象,例如喜悦、烦闷、忧伤、妒忌等等。在佛教心理学中,我们有五十一种心理现象(心行,cittasamskara),包括正面的心念,如爱及包容;反面的心念,如愤怒及绝望;不定的心念,如思维及懊悔。
“觉察”的意思是我们能够深入到那些心念的根源,清楚知道它们的本质并转化它们。
例如,如果可以用正念的能量觉察忧郁的症状,我们便有机会更深入地看到忧郁的本质及根源,知道造成它的近因与远因。
用正念观照忧郁,并引导心去接触那些有滋养和疗愈效能的清新现象,我们就能减轻忧郁的症状。借由正念,我们能避开那些令自己紧张、焦虑及忧郁的事物、影像、声音及想法,如此,不让忧郁症接触到这些毒素,忧郁就会得到转化。
现今在世界上,尤其是西方,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正念修习来治疗疼痛、忧郁及解除身心压力。例如,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的乔恩·卡巴金(JonKabat-Zinn)教授主持了一个以正念禅修进行治疗的疗程,叫做正念减压治疗。这个疗程对于治疗疼痛、压力及疾病非常有效。在哈佛医学院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大型医学院里,也有研究所把禅修应用于身心疾病的治疗。
具体可参考文章:《看100本正念的书,都不如这个25年前的纪录片》
哈佛医学院身心医学研究所是由赫伯特·班森(Herbert Benson)教授所创办及主持的,这个研究所已经持续进行了三十五年研究,并将禅修和冥想运用在治疗上。据班森教授讲,有许多科学家、医生、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及护士,在所内接受过高阶训练后,到不同领域进行进一步研究,他们发现和证明禅修的确很具疗效,并已发展出数个医学专案,提供借由解除心理压力以减轻并治疗症状的有效方式。
三十年来,哈佛医学院的医学实验室已用系统化的方法,研究身心互动所带来的益处。这项研究已证明,当人们重复念诵经典中的句子、禅修指引的字句或咒语(dharani)时,心就能免于散乱,同时产生正面的生理变化,和那些会带来心情紧张的变化相反。
这项研究还显示了禅修和冥想在治疗高血压、心律不齐、慢性疼痛、失眠及性无能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4、所缘的正念
第四个也是最后一个正念的范畴,就是正念于心所想的对象上,例如山、河、树、植物、人、社会等。我们将有机会深入看到所有现象无常、缘起相依和存在的本质。
当念、定及慧的能量强大时,我们能深入洞察实相,体验到极大的自由,而不再执著于忧虑、贪爱、嗔恨及绝望。佛陀及贤圣者获得了这种洞见,并且得到最大的自由,即为解脱。
当我们禅修或正念时,我们也能得到自由。虽然我们的自由还称不上伟大,但仍可以摆脱分别及偏见等许多错误的认知,不再像以前那么受苦。
事实上,我们在生活的当下有了很大的安详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