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明朝那些我喜欢或不喜欢的人物(二)

来源:华拓网
封面

经过老朱与朱棣多年的休养生息,国家开始富强,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进见,足以证明当时的大明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因为大,而大明的又是中央集权,天子一人掌管天下,又不是每位皇帝都是劳模,这时候就出现了宦官朱笔。

三杨

开始就写三杨,是因为他们为这个国家的繁荣与安定做了巨大的奉献,当他们都离开的时候,国家的灾难就开始来临,他们是伟大的,国家失去他们,就像是大船失去掌舵者。

杨士奇

原本是建文帝的臣子,应该说是小臣,后来朱棣打下南京,在永乐继位后才得到重用,后来在立嫡问题上,暗里支持太子党,这方面比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做的强多了,最后通过权谋诡计与智慧战胜了对手,将朱高炽扶上皇帝的宝座。

如果一个聪明的臣子,通过计谋让自己获得最大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或权欲,这是十分无耻的,如严嵩,但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正是因为有这些士大夫的存在,明朝才能长达270年之久,而杨士奇就是这些士大夫中最出色的之一。

三杨

杨荣

明朝聪明的大臣很多,让我记住名字的也很多,但要我记住他们做过什么事的很少,杨荣就是其中之一,一个很小的故事

当年朱棣打到南京,准备骑马向大殿进发,这时杨荣出来阻挡了他的去路(当时杨荣是建文帝的一个小臣),然后对朱棣说:殿下是应该先去祭陵,还是先去即位

通过这样的小事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人,做这件事情还需要更多的勇气,可能当时很多人都想到了这个问题,但谁也不敢阻挡朱棣即位,后来朱棣就记住了他的名字,重用他为七人内阁之一。在朱棣后来远征的时候,成为了朱棣的私人秘书,但暗地里支持太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

杨溥

比起前面两位大哥,杨溥确实显得不那么出色,他也没有前面两位大哥聪明,他们只是在暗地里支持太子,但杨溥是太子的近臣,在东宫迎驾事件发生之后,被关进了锦衣卫诏狱。

锦衣卫的诏狱,也可以理解为人间的地狱,在诏狱里面他每天不停的用功读书,他的这样举动也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发现这是一个不怕死的人,也不死等死,朱棣觉得他是一个人才,特意让人关照他,也不重用,因为总有一天太子登基会用,但这一等就是十年。

朱高炽

是一个身有残疾的大胖子,可能在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之类的病,行动不便,出入要人搀扶,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一个废物,但在朱棣眼里不是,所以朱棣在靖难前期出征,就留下朱高炽驻守北平,废物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也没能拿下北平,但此战的艰辛可想而知,朱棣没有看错人,他是一个有勇气而且坚韧的大胖子。

可惜他有一个很能作战才能的弟弟朱高煦,这个弟弟并不满足当,他想做,当年朱棣在靖难之役被平安他们打到不行,朱高煦跑来救了朱棣,然后朱棣很感动就对他说:你大哥身体不行,你要努力,你懂的吧,朱棣也很喜欢他,也想立他为太子,但朱高炽是嫡长子,文臣们基本都拥护朱高炽,武将们基本都拥护朱高煦,朱棣犹豫不决,就去问了解缙,但解缙只回答了三个字好圣孙,就是指朱瞻基,朱高炽的儿子,他特别喜欢这个孙子,所以就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之后与朱高煦皇位之争,一生都在进行,直到朱棣第五次出征回朝,才登上皇位,虽然只当了一年的皇帝,但却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为建文帝的旧臣平反,算是为变态朱棣积了德。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我总觉得朱常洛很像他,都是短命皇帝,但他比朱常洛强大,还有就是他的儿子比朱常洛的儿子强千万倍,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朱瞻基

是一个好孩子,他的短命老爹只当了一年的皇帝就拜拜了,费了不少劲才登上皇位,也有人说他老爹就是他找人谋杀的,也没有什么证据,总之他是一个很好的皇帝,明朝让人喜欢的皇帝真心不多,他在我心里能排第二,第一的现在还没生,先等着后面会说。

他虽然是一个好皇帝,好皇帝一般都比较痛苦,就拿早朝来说吧,每天早上5点就得起床了,几乎没有假期,早朝之后还有每个月三次的经筵,然后就开始处理国家大事,估计一天24小时都不够用,他又没有劳模太爷爷朱元璋或朱棣勤奋,毕竟是官二代长大的,像朱元璋还经常午朝、晚朝等。

PS:经筵

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元、明、清三代沿袭此制,而明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我觉得好皇帝不是人干的活,你做不好一群文官就开骂了,就说你有当昏君的潜质,当然你是好皇帝又不能拿他怎么样,你要是敢回骂或拉出去打一顿,那就不得了,他们更起劲,以死谏为荣。

当时的制度是内阁成员(可以理解为丞相)代为浏览奏章,并提出处理意见,最后由皇帝过目签字同意,只有经过皇帝的批示,才可以实施,这一权力称为批红,但之后皇帝的这一权力被宦官所占据,当然这是后话。

有时候奏章实在太多,根本就看不过来,也不可能个人能处理完成,于是他开始允许宦官读书,有时候处理不过来,内阁提过意见的奏章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理自己行使批红权力,之后这项权力被滥用,因为大臣们根本不知道是皇帝还是宦官批的,当然宦官离开皇帝,分分钟被秒杀,威胁不了皇帝半点,所有皇帝们也用的很放心,但是这一决定,算是坑惨了之后明朝。

一般的好皇帝都活不久,至少在明朝是这样的,经过他与他父亲朱高炽的努力工作,史称仁宣盛世,留下了三杨等豪华阵容,但还是没能拯救到他的儿子朱镇祁。

王振

我理解中明朝第一个大权奸宦官,在明朝当宦官并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算是一个聪明的读书人,但是读书确实不咋的,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上,最后干脆就入宫做了宦官,这时候的宦官还没有几个人识字的,他进去之后自然是个牛人,然后朱瞻基就让他去服侍皇太子朱祁镇,也算是朱祁镇的老师。

宣宗朱瞻基去世之后,他的宝贝学生明英宗朱祁镇上位,他自然就坐上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算是太监中最大的官了,也算是光宗耀祖了,如果到这里就算了,也就成为了明朝众多太监中的路人,但也不至于永记史册,遗臭万世,当然这时候三杨、太后都还在,他也不敢咋的。

等了几年之后,能克制他的人或返乡或去世,就开始大权独揽,成为了英宗最信任的宠臣,大煽淫威,虐焰之炽烈已达顶点。

几年之后,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率领11万大军开始入侵明朝边境,王振为了能名留青史,让英宗亲征,自己指挥大军,以为能吓跑蒙古兵,在走到土木堡时,败光了明朝的20万大军的家当,里面有最精锐的三大营,明英宗被俘,王振被部下将领用铁锤砸死,留下来一个烂摊子。

因为他的自私、愚蠢让整个国家陷入灾难之中,万死不足以赎罪。

朱祁镇

霍建华版

明朝最传奇的一个皇帝明英宗,打了一个败仗,做了俘虏囚犯,被自己的国家抛弃,最难过的是自己的好弟弟也希望他早点死,最好死在蒙古。

土木堡惨败,做了俘虏,在做囚犯的时候,他成为了蒙古的ATM机,开始时他这个ATM机还是有点用的,自从朱祁钰上位之后,他这就成为了太上皇,明朝这个开银行自然是不会再认可这部ATM机,也就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皇帝,就是一个吃软饭的人,留着也没用,蒙古有很多的大臣,建议首领也先杀了这个皇帝,但朱祁镇用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部份人为他说话,并愿意为他牺牲性命效忠于他,最终让他重归家园,但他这时候只是一个囚犯,他有的只是人格魅力,我相信他是一个好人。

重归家园之后,被自己的弟弟同样当做囚犯一样软禁,几年之后朱祁钰生病,又无子继位,朱祁镇在一群别有用心的大臣支持下,复辟归来,重登皇位。

登上皇位之后,就开始清除朱祁钰的旧臣,杀害了最为出名的于谦,成功登上了昏君排行榜。

朱祁钰

一个权力的瘾君子,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帮助明朝度过劫难,崇祯就没有他幸运。

于谦

没有于谦明朝可能会提前灭亡一百多年,他一个能改变历史的人,很多能人只能顺应历史,但无法改变历史,如戚继光、袁崇焕、孙传庭、孙承宗等

当蒙古大军杀到北京城下时,有人说迁都南京,但他决定死守北京,这个场景与明朝末年的场景太过相似,因为有于谦誓死保卫北京,以至于后来崇祯的大臣,无一人敢提迁都南京,但他们不明白,他们没有第二个于谦。

最后一道命令: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一个文臣,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决心,保卫了自己的祖国,使明朝避免了与北宋一样的灾难,在我看来他是最伟大的文臣武将,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最后被奸臣害死,史称天下冤之

于谦、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朝我最喜欢的武将(也是一个文臣),没有之一。


结束语

当战争结束,国家回归平静,下一章,小丑、圣贤、明君、顽童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