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原创】七个策略帮你快速调整控制情绪

来源:华拓网

七个策略帮你快速调整控制情绪

曾军庆,2017.7第3次修改

一、常见的负面情绪种类

太容易有受伤感、太容易情绪失控、太容易被激怒,这些都是曾子《大学》所言的“不得其正”,曾子《大学》说“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常见的“不得其正”的负面情绪远不止上面几种,据统计,至少有焦虑、愤怒与指责、悲伤、懊恼与烦恼、急躁、抱怨与委屈、哀悯、消沉、恐惧、压抑和紧张等十二类。

二、影响情绪的主要因素

为何会“不得其正”呢?我认为,本质上都是内在能量虚弱,按中医说法就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与恩格斯“相互作用是事物的本质”的观点是相通的。举例:同样的外在雾霾天气,有的人出去容易咳嗽甚至得肺病,有的人就不会呢,同样天寒地冻的环境中,穿着同样厚薄程度的衣服,有的人容易感冒,有的人不容易感冒,都是因为个体内在“气”虚实程度不一样,正气虚,勉强解释为内在能量虚弱。

按我曾论述过的广义健康的四能(体能、心能、智能、德能)和四商(健商、情商、智商、德商)概念体系,太容易情绪失控、太容易被激怒,甚至太容易多愁善感,都是属于心能太低(与此相应的是情商)的范畴。

那么什么会影响心能?情绪状态的关键影响要素是什么?我提出5要素模型:1、躯体或身体能量状态;2、行为模式;3、认知观念或信条;4、心像;5、意识集注或关注点。

三、管理情绪的途径与策略

根据影响情绪的五要素,由此得出管理情绪的5个途径:1、改变主体的行为模式。2、改变主体的体质,这一条是基于身心关联的原理,现代心理学也都认同这个观点,任何一种情绪都可以找到某个身体上的原因,反之亦然。我从中医的角度总结了三个方面,就是经络不通、气血失和、脏腑失衡,都会给情绪带来影响。3、改变主体对客体及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知:这一条很好解释,心理学的认知疗法即是此方法;4、改变主体自我意象:佛家的观想、NLP技术、自我意象心理学、道家的坐忘、日本学者的形象控制法均属于此类方法;5、改变主体对客体的注意焦点。

依据上面的管理情绪五大途径,在吸收古今中外心理学、哲学、宗教的方法基础上,我整理、归纳了管控、治理负面情绪的7大策略:漠化、淡化、异化、同化、动态化、强大化、无我化。

1、漠化:指的是主体漠视引发主体负面情绪的客体对象。具体有三种做法:第一种,就是远离引发你负面情绪的客体对象,所谓的“眼不见,心不烦”也是这个道理。第二种,就是看到引发你负面情绪的客体对象(人、事、物)的好的一面,以抵消掉它对你的“伤害”。因为“事实”上,引发负面情绪的事情中有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引发你负面情绪的那个人,有神性的一面,也有兽性的一面。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恶的一面。第三种,就是用好的、引发主体正面情绪的客体对象(人、事、物)替代引发主体负面情绪的客体对象,有的人失恋后找到新的对象,其失落感马上就消失了很多,就是这个道理。这三种做法之所以起效果,都是因为人在某一具体时刻很难同时关注两个客体对象。

2、淡化:就是降低引发负面情绪的客体对主体的重要性,以及降低你所受痛苦的相对严重程度。可以通过比较法。“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万恶的旧社会”,即是此法的典型应用。还有,“如果你丢了一百块钱,你要庆幸你没有丢掉一万块钱”等等。

3、异化:就是通过异化(变化、丑化、美化)令主体困扰的人或事情的认知或形象(意象),因而改变主体的情绪状态的方法,西瓦的金色意象,佛家的不净观想、白骨观等都是这一类的方法。

4、同化:同化就是把一切引发主体(你)负面情绪的人、事情都看成、观想成、感受成是有利于你的,对你有好处的、具有积极意义的,总之把这些看成、想象成、认识到是与你一体的,同一的,无分别的。就象NLP里所说的要有“一切事情的发生必将有助于我”的信念一样。

5、动态化:就是认识、观想到任何引发你负面情绪的事物都会动态变化,不一定会永远困扰你,而且可以结合客观环境主动改变它。就如俗话说的“没有不散的阴云”。

6、强大化: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如果自身的意识能量强大,则负面情绪必然会被消除或驱散。所以佛教密宗有“本尊观想”、基督教有“祷告”、道家有“采气”、现代心理学的借力想象训练有等方法来增强自我的意识能量、精神能量,以强大主体。“改变主体的行为和体质”,这是因为“身心相互影响”,就是通过增强主体的身体素质来达到抵御、化解消极情绪的目的。

7、无我化:无我,是指“超越小我”,与庄子的“坐忘”有相通之处,一切的烦恼都无非是“我”感受到的烦恼,一切的痛苦,无非是“我”感受到的痛苦。也就是说,如果“我”被“我”视为或观想为不存在了或忘记存在了,那一切的烦恼和痛苦必然无法感受到,这就是无我化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