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节主题班会课和对它的思考

来源:华拓网

    下午听一节班会课,主题是“行走礼仪”和“餐饮礼仪”。选材很接地气,也与南通一中近期强调的工作一致,整个一节课环节紧凑,以理服人,有思考,有互动,有展示,应该来说是一节完整的主题班会课。课堂实录如下:

    一、导入新课

    1. 回顾学校“八礼四仪”的内容。

    二、分析现象

    2. 读故事《酒店老板与无赖》

    3. 说体会。(懂得就餐礼仪的人,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

    4. 你见过那些不文明的行为?

课堂讨论

    5. 请几位同学表演小品(内容涉及下课,走廊,就餐等方面的行为),请同学指出其中不文明的行为。

    6. 小组讨论其中的不文明行为

    7. 演员谈感受。(学生说,“演起来非常别扭”。 教师强调非“本色演出”。这一步很好,为参演的学生正名,也从参演学生角度谈感受。)

    8. 学生指出其中的不文明行为。

    三、讨论对策

    9. 讨论:(1)谈看到不文明行为的感受。(2)针对不文明的行为,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10.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写感想

    11. 讲“苏格拉底和学生谈除杂草”的故事。故事大意说,苏格拉底问学生清除杂草最好的方式,有的学生说斩草除根,有的学生说一把火烧了……苏格拉底没有回答,让学生第二年来看。当学生去看时发现茂密的庄稼,杂草不见踪影。(这个故事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让学生明白了,战胜不文明行为最好的方式是每个人都更文明起来。)

    11. 制定礼仪规范。学生发言,教师归纳,学生再补充。

    12. 共勉。中国是礼仪之邦,每个中学生要践行。

    四、落实行动

    13. 诗朗诵《我是文明小使者》

    14. 书写个人心愿。每个人把自己的文明承诺写在心形便利贴上,最后在黑板上贴出大的爱心。

课堂小结

    15. 文明宣誓。

    16. 课堂小结。

  思考:

    1. 从流程上来说,这节班会课的很符合套路。这也是这类班会课的习惯做法。

    2. 怎样才能让一节班会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德育作用呢?这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正好看到这样几句话“铭于心、立于言、践于行、成于效”。其实我觉得它的顺序可以调整一下,先是立于言,然后才是铭于心,践于行,成于效。

    立于言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对一个“口号大国”来说,随便一个小孩都可以说出一大段的大道理。但是说了,真的认同了吗?我看未必。你没看到那么多贪官污吏台上高喊反腐倡廉,背地下做了一堆坏事吗?成人如此,学生也不例外。

    “铭于心”是更高的层次。它要求学生从心底里认可它,接受它,记住它。从一节班会课来说,让学生在课后能接受并记住一些观念,基本的目标就达到了。

    然而“铭于心”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的目标是“践于行,成于效”。但是我们一节主题班会课的影响往往是有限的,不可能一节班会课就解决了一切的问题,后期的跟踪反馈,检查才是“成于效”的关键。

    我记得一个例子。七、八年前青年演讲家房善朝到我以前的工作单位演讲。现场效果出奇的好,好多在我们看来不思进取的家伙在演讲现场哭了个稀里哗啦。当时我们想,这下该有点效果吧。然而第二天,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颗月亮……所以,铭于心了,也未必践于行,唯有不断跟进、督促才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