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在,我用“别人家的父母”回怼你曾经一直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来源:华拓网

小时候,父母会一直在耳边重复强调这句话,“你怎么这样,你看×××家的女儿/儿子就做得很好。”不厌其烦,数年如一日。他们感觉不到这话对孩子内心的冲击力,或是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的反应是话语产生了满意的效果。

孩子虽然不高兴,但一般也就承受着,至多对父母有一些不满,但一般仅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这一问题。但如今,随着“拼爹”热潮日益高涨,宣告一个“比拼家庭背景”的时代正在开启,上演起“别人家父母”的戏码。

昨晚,临时预约了一个高一的男生。自进入咨询室后就一直神情紧绷,语气里饱含着怨恨与气恼。

他应该来自一个普通家庭,但自从进入这个“贵族学校”,他出现了严重的适应不良症状。这一点,从他列举的几个日常与同学相处的事例中一目了然。他现在甚至感觉到身边人无时无刻不在炫耀他们的家庭条件,而这些言语对他来说,是赤裸裸的羞辱,是无法名状的难言之隐。他冷冷地说:“真想对他们说一句你们看看别人的父母!”

可以感觉得出来,他并不是在开玩笑,是在很认真地控诉,宣泄他内心的压抑与委屈,还有那一份藏得最深的羞辱感。

进一步了解,他从小就经常被父母拿来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以此来批评、激励他。而这样的经历,让他如今感受到深深的自卑与自我贬损,尤其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简直就像是裸露在人前,只有羞耻与恼怒。

作为一名心理老师,我要帮助他疏导这股强烈的负面情绪,引导他去认识到自我强大后的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靠自身实力建造的生活才是真正的本事。不急于去比较这一时的得失与高低,也不要去怪责父母,炫耀父母的财富没有多大的意义,创造自己的财富才是最关键的。

而作为一个有着同样经历的过来人,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那种怨愤与无奈,尤其在我遇到挑战或遇到比我强的对手时,潜意识里的畏惧与自卑会让我开始慌张;在一个新环境里,会有一种强烈的无所适从感。慢慢地,我也意识到这是来自幼年时期的否定教育与匮乏教育。一直被拿去做比较,即使多数时刻是把别人比下去,但那种危机感与无价值观已经烙印在心里,在日后的长久岁月中,在无形中显露出来。

就像疏导学生一样,意识到自己同样需要去与内在自我进行和解,需要花更多的耐心与精力,去觉察,去体会,去修通内在那些封锁的道路。

急不来,更不能中途放弃,哪怕是一生都需要去面对,也要保持顽强的意志,最起码要坚信一点:只要现在开始了,即使走得慢,但总会到达。

现在,我用“别人家的父母”回怼你曾经一直说的“别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