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中产阶级小妇人的逆袭
孩子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反映了当下我的行为和态度。
他可以清晰的感受到我的负面情绪,然后也会将他的情绪表达出来。比如,小小的情绪,浮躁。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就是抱着他哄睡时,很多时候我急于把他哄睡,摇啊摇,他想挣脱我。那来个拉丁舞式的小方步吧,他还是扭来扭去。最后没辙了,就这样慢慢的抱着,顺着思绪飘啊飘,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平缓,节奏越来越慢,这时,孩子睡了。
面对更激烈点的情绪呢?他八个月的时候,我和老公一言不合大打出手,坐在床上的他想哭又没哭,面带惶恐的表情,两只手臂微微抬起,不知道该摆在何处,好像想来劝架,但是又过不来。那个场景我到现在都还记得,受到惊吓,无助的眼神。我不知道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很排斥他的爸爸,不喜欢爸爸陪。
随着他的淘气升级,老公的皇帝式腔调更浓,压抑很久的我也会生出更加强烈的情绪-如狂风暴雨般。面对我的咆哮,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低调的,他眼皮微微垂下,紧闭着唇,然后不说话,仿佛想通过这样内收的态度,找回力量,并切断了和我的联系,然后走进他自己的安全区。另一种表现是非常惊恐的看着我,然后大哭起来,猪队友老公还抱起他,告诉我孩子被我吓坏了。
爆发前的瞬间我真的崩溃到生无可恋,爱谁谁,谁在乎你们心里是否有阴影?在爆发后,我的内心是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有些许快感,有震慑老公的“勇敢”举措的自尊心回归,还有自责和内疚,心里骂了自己无数遍该死,怎么可以这样失控?然后再安慰自己我是被逼的。
事后如何补救?除了给予更多的爱,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家庭氛围外,我不知道还能对如此敏感的孩子怎么办。
孩子除了照见当下的我,还告诉了我“过往的我”如何造就了现在的我。
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我某天突然意识到我对他所开启的模式绝非偶然,相反,这模式的背后是有声音的。打个比方来说,他现在已经四岁了。陪他的过程中,自我是几乎不存在的,就是专注于陪他,不看电视,不玩手机。
这么纯粹的陪伴到底为什么?仅仅是爱?未必吧!
这背后有妈妈对我的印记。一直以来,我认为我的妈妈没有注意到我,没有因为全部的我而去关注我!她不会有耐心坐下来听你说一些她无法产生共鸣兴趣的事,让人认为她对你不是那样感兴趣。这样的关注对我来说不多。虽然能够理解她已经比自己的母亲优秀,但是对我这样一个孩子来说,根本不够。
于是,我会这样投入的去陪伴自己的孩子,让她有尽量多的关注和安全感,竭尽全力的释放信号“妈妈永远在,妈妈很爱你,妈妈不会因为你优秀或糟糕,孝顺或忤逆而爱或疏远你,你得到的爱,全然因你是我的孩子,因为你是你,无关于好坏”。孩子给我的反馈是告诉我“妈妈,我就是爱你”。虽然有些关于喜爱他本真的话他听不懂,但是每次涉及到尊重她的话语,比如“希望你真实面对自己”时,他都会紧紧地抱着我或者亲吻我的手,告诉我“妈妈我爱你”。你能说他听不懂吗?
因为有了孩子,通过和他的相处,在细微末节处发现了自己的痛点和盲点,你还能说孩子是单纯“得”的一方,而我们就是单纯“施”的一方吗?
心经里面有一句是,“照见五蕴皆空”,在和孩子的互动中,认真的发现自己,抛开虚无,做回被自我接纳的真实的自己,身体力行的让孩子从小学会接纳自我,健康成长。
喜欢这篇文章的话,请让我知道,鼓励一下,写的更有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