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看画看到哭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情,直到在南方周末看到了缩在角落的黑白烟江叠嶂图。随手一搜,看到低像素的全图,朦朦胧胧的在屏幕中间,辨不清细节;三分之二的留白,让我有一种要哭的冲动。
夸张了。看到图想起在九份的山上远望海湾。彼时有雾,海中山岛隐约其中,仙气在满山的葱绿中蒸腾。雾气平整了海面,虽然一片白,却有很多层次。想用相机拍下来,无奈心有余力不足,只恨没有看完那本江湖上失传已久的【10天成为单反高手】。
拍照总会有这样的感觉,毕竟镜头再贵不及人眼精巧,芯片再快不及大脑好用。远山的雾景,海面的满月,逆光下的树叶,在CMOS的诠释下奇迹般的难看起来。怪我背不动脚架,怪我玩不转PS。
画是非常个人的东西,越个人我们越喜欢。画感人的不是精确的还原图像,而是精确的还原感觉。人的记忆混杂了图像声音气味温度湿度,还有背后的故事,当时的心情,甚至当时刚吃过的食物的味觉。在这么多的繁杂中提取成画,再由观者还原,可以说是一种默契。
大胆的谈谈艺术。感觉艺术是这样一个过程:观察,去除,创作,观者还原再加工。精髓在去除,有个性的去除,让人有联想的去除,用作者的世界观统一对象,使之在形式和主题上达到统一。给观者足够的提示和空间自由联想达到再创作。小时候喜欢色彩鲜艳的动画片,完全不理解大人们围着一张烂黄纸看有什么快感。如今看了一些山水,多少能体会烂黄纸之间吹来的纯粹的山风和海气。
南方周末好几版,差不多只看文化。过了闲扯的年纪,该看看房子票子的事了。未来的老婆,你要认真学习和钱有关的所有事,我赚的钱,不管多少,交你保管,这么麻烦的事,辛苦你操心了。
累,不爱。午安。
P.S. 太多第一人称,有点自私。幻想母亲抱着孩子时那眼神,主角是那母亲,可第一人称不可避免的喧宾夺主。避免第一人称的心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