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吟诵读本》,让我初识吟诵。
去年跟点石学习中国古诗词时,首次接触到了吟诵,但没有很深刻的印象,反倒是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印象比较深,特别是其中一些比较“燃”的演绎,适合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口味。
作为推广传统文化的一种方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发挥,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在历史上,诗词最初也是作为歌词来唱的,只是乐谱佚失不可考,现代人主要用朗诵的方式来表现。
但是朗诵表演的成分更多,在日常生活中吟诵似乎应用的场景更多一些。从发掘和继承传统非物质文化的角度来说,推广吟诵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吟诵在今天是一个专有名词,而在古代,是指“吟”和“诵”的合成词。“诵”是“以声节之曰诵”,是有感情、有节奏地大声诵读,与现代意义上的朗诵接近。而 “吟”是一种广义的音乐化口头表达方式工,一种有别于“诵”和“歌”的声音语言形态。
中国近现代施行西方形式的教育,使吟诵这一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出现了断层。只能从古代文献中查找到片言只语,但这些文字终究无法还原吟诵的本来面目,只能推断吟诵是一种边界模糊的口头表达形式。
现在能够搜集到传统吟诵样本,主要是从晚清到民国流传下来的吟诵方式。在基本形式上,大致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将平常说话的腔调和语速加以强化,语步、语节没有明显的顿延,每一句的尾字略加延长。习称“读书调”。小学生拖长声调的读书法大概最接近这种类型,估计每个人小学都使用过这种方法,读到投入处,还会摇头晃脑一番。
第二种,大致是属于古人所说的“吟”,是传统吟诵中比较普遍的。其中又大致分两类,一类是比较朴素,“呻吟嗟叹”,在拖腔上加入节奏的成分;另一类则在拖腔中加入摇曳起伏,有些还吸收了戏曲、地方小调和说唱调的元素,跟一些地方的传统民歌有相似之处。
可供借鉴参考的样本少,现代一些吟诵者根据自己对吟诵的理解,将自创的古诗文有声形式称之为新吟诵。吟诵这个概念自身就比较模糊,定义的内容又是“边界模糊的表达形式”,这反而给吟诵留下了很大的创新空间。
我初次尝试吟诵,前几首,如《古歌二首》、《天作》、《民劳》,基本还在模仿光盘上的录音,头脑里对吟诵有了一点初步的感觉。
历史一再证明,当一个人自我感觉良好,就离偏离正道不远了。
从第四首《鹿鸣》,我就在跑偏的路上一路狂奔,刹也刹不住了。在《鹿鸣》中,我尝试了拉长节奏来表现一定的韵律,《蓼莪》中借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蒹葭》中想找一下西北民歌的感觉,还尝试直接拿《在水一方》的曲调套进去,感觉还挺和谐,《子衿》中加上了一段《味道》的歌词,到《国殇》,已经完全失控,把《精忠报国》的曲调拿来改了词就当自己的作品……
书中说,吟诵形式上的模糊性,根子部分在于“文人的自娱自乐”,我安慰自己:书上都是这么写的,虽然自己不是文人,但至少可以自娱自乐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