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读到《潜规则》第十二章——“崇祯死弯”
这个章节讲述了从“崇祯死弯”到“李自成谷底”,再到“通向谷底的途径”,介绍了明朝末期的衰亡进程。
崇祯是最后一位明朝皇帝,励精图治,呕心沥血,最终自缢于景山树下。
李自成出生一平民百姓,白手起家,步步为营,最后灭了明朝创立新邦。
崇祯年间,重征课税,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落草为寇。崇祯为绞杀草寇,重整军队,加大征税的力度,因此缴税所涉及的人越来越来,而寇患的数量似乎成正比层出不穷,因而一边征税剿灭草寇而一方面贼寇却越来越严重。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状况就像在一个U型的山谷之中,崇祯带着人马一路压过去,希望挤出更多的钱粮,但是最后慢慢地他撞到了谷底而不知所以,而当时的李自成就成为了典型的谷底的一块硬石。
极度阶级统治的社会里,选择慢慢地继续被奴隶和振臂高呼起来反抗,两者所需要承担的的风险差不多时,李自成这些典型的被压迫者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背水一战”。《明史·流寇传》中说:“自成......相推为里长”。在当时那种情境之下李自成的选择未免不是一种智慧的选择与,参与了一场与命运博弈游戏。
记得在《陈涉世家》中有一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的一句“天下苦秦久矣”一方面侧面展现了秦二世当政是的暴政课税,也看出百姓对其早已产生不满之心,反抗之心早已种下了萌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掀起了星火燎云之势,在这两千年后再次重演了这样的画面。
起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一介布衣,被逼无奈而造反,如今又被同样出生草根的李自成夺回江山,充满了戏剧性的意味。
书中有一段把现今中国与当时明朝的缴税制度相对比,分析的角度和观点非常有趣。大概的意思是说如今我们中国人同样也要缴税给国家,这是为了让国家“安排”人来管理和约束我们。虽然说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但是作为主人的我们除了给钱让“仆人”管自己之外还要看他们的脸色吗?如果有一些人违反了规则还交更多的钱来弥补自己的错误,这样一种不同视角的分析似乎让人有些惊奇。
从尧舜禹到毛泽东,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通过探寻历史的真相我们能够发现隐藏在历史身后的“秘密”。我们看到“潜规则”一直流淌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逐渐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则,约束和引导着人们走向衰亡或是强盛。当有人跳出来藐视或是无视这种规则,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他被潜规则所埋没和吞噬,另一种就是产生新的潜规则来代替旧规则。
其实潜规则的存在并非是毫无意义的,它弥补了社会资源流动与分配制度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一部分利益集团。与此同时产生的反弹或是抵抗也不在少数。然而纵观历史,那些曾离经叛道起来反抗的人们一般都是一些底层的百姓或是洁身自好的官员,但如沧海一粟,不足以凝聚成强大到推翻一个朝代的力量。
一个朝代或是国家灭亡隐藏着一些必要原因,这些原因有些不为人知,隐藏在巨大的黑幕之中。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探寻和客观的解读历史来揭开那层黑幕,飞于“历史长龙”之上,静观历史的演绎与尽力看清它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