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知识经济”?
“知识付费”新物种知识经济是新工具新形态下,教育、内容、媒体和互联网结合产生的新物种。
目前的知识经济形态大约有五种,并且都在迭代进化中:
知识付费形态以上五种形态,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并且也在做其中的几种。
从本质上来说,知识经济是信息传递的交易行为,在信息传递方面,互联网突破了时空局限。
互联网突破时空结构对交易的双方来说,互联网突破了双方不在同一地点的困境。同时也提供了可以不在同一时间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任何信息的传递都离不开载体、形式及内容。
人接收信息的五个主要感官通道:眼耳鼻舌身,经由互联网载体,目前主要只能传递其中的两种——视觉(视频、文字、图片)和听觉(音频)的。
因此,触觉、嗅觉、味觉的的传递,未来随着相关传感器的普及也会大放异彩。
要想让知识让人做出改变,做出深刻的改变,知识的内容、形式和载体都具有巨大的进化空间。
从形式上说,直接讲授信息,通过常规的方式演示,以及未来进化成人工智能的专家程序都是知识付费的可能性。从更大层面上说,将知识内容深加工成游戏,将知识要点寓教于乐地传递给受众,或许是知识传递的最高形式。
VR、AR、AI等新工具新技术的出现,都可能对人类吸收知识做出改变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它们将以更加强烈、逼真、丰富的感官刺激来引发受众的改变。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局外思考
早在1931年英国作家赫胥黎,就写过一本名叫《美丽新世界》的书,预言他对未来的担心:
赫胥黎认为,人们失去自由、成功和历史并不是“老大哥”之过。在他看来,人们会渐渐爱上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赫胥黎担心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赫胥黎担心人们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赫胥黎担心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赫胥黎担心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提到,那些随时准备反抗独裁的自由意志论者和唯理论者“完全忽视了人们对于娱乐的无尽欲望”。人们由于享乐失去自由。简而言之,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
我们正在面临知识浪潮的席卷,我们该怎么办?
唯有回到知识的源头,探究知识的本质,我们才能根本的自救。以下是我的几点思考:
认知主体←——认知过程——→认知客体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会发现,不论我们专注在任何单一的事务上,都可以发现其无尽的细节,乃至穷无数人无数辈子都挖掘不完。当知识成为认知客体时,我们会迷失在无穷无尽的细节中。所以,深入客体不是学习的有益方向。
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不是它的东西组成的。
一杯水是由杯子和水组成的。水又是由H和O原子组成的,H、O原子又是有不同的质子、中子及电子组成的……杯子是由玻璃组成的,玻璃是由二氧化硅组成的……
如果我们研究认知过程,探究知识是如何生成的,那么我们可能会更加高效地弄明白形形色色的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经由研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规律:
所有的知识内容都是有极为有限的结构组合而成的。
所有的知识内容都是在解决一个“完形”问题。所谓完形,当我们说自己get到某个东西或某个理念,本质上是我们对它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但是,正如前面所说,所有的单一对象都有无数的细节,这其中有有限个“必要元素(n)”,那么所谓get到、懂得、明白,就是我们完全把握了该对象所有必要元素之间的全关联关系:
C(n,2)=n(n-1)/2
如何过滤出那些必要元素,这是知识达人需要做的工作。这也是最小量原理,在应对信息大爆炸方面的应用。
如果我们学习知识没有获得其相应的必要元素的全关联关系,那么我们其实只是在增加碎片化的知识,这并不有利于我们get知识,但不断地求索,试图获得一张完整的拼图——这就是我们大脑强大的“完形”机制所赋予我们的根本动力。当一张完整的拼图完成时,我们或许会奔赴于寻求下一个完整拼图的旅程……
关注“千面博士”,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