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过生日是病么?”
“不是,只是因为我们长大了”
后来的很多变化,都可以归咎于“长大”;没错,是归咎;今天我忽然想数数长大后,丢失了哪些?
01、纯粹的付出
——热切的讨好?
以前总是喜欢逢年过节,兴致到了,就写写明信片和信给好友同学,那叫一个掏心掏肺;也总是热衷于去逗不爱说话的人笑,愿意很热切的迎上去,事后还会沾沾自喜,为自己的善良可爱而得意;
后来嘛,“成人的世界里真心总是显得不合时宜”,出于更要脸皮的羞涩,出于怕被误会、被讨厌的顾忌,出于倦怠吝啬、讲究效益的现实,每当有那么点小念头想再一股脑对人热情的时候,就悄悄劝住了自己,“算了吧,这么做怪幼稚的”;
小时候会愿意耗上很多时间乐此不疲,长大后就开始计算分秒利益,是为“计较”。
再后来那些念头都少了,我把这理解为,小孩子好像总有消耗不完的精力和爱心,多到可以不要利益、不顾个人脸面的去爱;可大人像是半残的消耗品了,而且有了“自己的尊严”(社会面具);
02、简单的满足
——愚乐
长大不好骗了其实是一件些许悲凉的事,为什么非要看破呢?话说,拥有普通的智力和有限的欣赏水平,是保障快乐的配置啊;而且,生活是需要谎言和幻觉点缀的嘛!“无知”可能是恰好的幸福,而装傻需要智慧,不说破需要力气(控制自己藏在心里);
你看啊,当我们能分辨每件事的复杂和真相,每个选择也变得不单纯了,连呼吸都要斟酌的生活啊,没有一件事简单;所谓工作和社交生活,就是越来越多的事,需要小心翼翼地去维护···
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和阅历增涨的,还有我们的欲望和野心;我觉得这不能怪人性贪婪,这是自然规律,说的好听些,是因为人生就是不断拓展的;而且无论是想要一直有人陪,还是想要一个人一辈子的欲望,都是人之常情;
而且我发现,人必须有个可以去贪婪的事物,以此去抵挡会吞噬自己的恐惧;比如我很怕自己的愚昧,所以寄托于买书和随身带书;细想下来,这便是阿德勒的补偿之说了;所以这些欲念都不是错了,只是去求得的过程有太多痛苦,只是有时候手段有些丑陋畸形;
03、自我全能感
——对未来满怀希望的绝对信念
我以前有很多事绝不怀疑,我曾深信我会在18岁找到对象,在25岁结婚,我想学的生物和心理学我都可以学到学好,我强烈渴望得到的一定会属于我···
后来嘛,直到一次次失望和落差让人认清现实,我终于意识到,那样的乐观是盲目的;一开始遭遇落差,我怀疑自己,怀疑命运,怀疑天意;后来才想明白,哦,世界不再是我一个人的世界,有太多事不再是我一个人的观念就能决定的了;事情复杂多元到有许多影响因素,以及自己的观念终究不是神笔马良的画那样能完全实物化···
人在希望落空后,遗落的不仅仅是希望,还有信念;没有信任则变得多疑,所以后来会开始怀疑很多事情啊,而怀疑是很束缚人的一种情绪;“我本该不平凡的一生,就活成了狗”;
在人成长跨入社会的历程中,我想总有些人开始挑明旗帜地对抗“社会”,或者不情不愿、虚情假意地委身其中;没有人会喜欢社会的不公平吧,很多人也不喜欢社会的“公平”;
“我们的生活只是社会大事件的动荡余波”,除去镜头下的大人物,其他的市井小人如是感概;有时想想,我们拼命想做自己人生的主宰,或者有人能更狂妄地想主导一部分社会,然而我们都只是宇宙事件的参与者呢;
在见识过世界广阔缤纷之后,还能自诩个人主义世界,还能没标准骄傲的,我倒真是很羡慕的。
04、幸福瞬间
——短暂的时间维度
是啊,幸福是论瞬间的吧;
人们抗拒衰老,我厌恶长久;小时候,一个暑假怎么都嫌短,一个课间的游戏也就能支撑一天的童年;可是现在的我,特别害怕将来悠长的岁月,我总在想,三年是什么概念,十年是多少个三年···
尽管小时候qq空间的密码还设置为“永远”,可是长大后,越来越不能去认真衡量时间的长短;每一次衡量,往往是在估算自己离理想的时日,估算工资到账和用完还有多久,估算过往荒废了多少青春···
我很喜欢年轻,记忆那么短,回忆那么少,在年轻简短的生命里,一天的游乐园就是顶级享受;成熟就显得沉重,一页页日历累加起来,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背负着过往很累,人眺望前方也很累。
大概是有的事物在“少有”的时候,都还能保持其美好形态,而“多”起来了,哪一方面的问题都更显露了;而悠长的岁月啊,除非有意义,除非常有喜悦,不然真是不好打发、无力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