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孔子欲使天下有道的第二个努力
天下无道是因为礼不行,礼不行是因为人无忠信仁义等美质。在子夏的启发之下,孔子明白了“礼后”之义,即“质为先,礼为后”,欲使天下有道,不但有尊礼行礼,更重要的是要使人们成为君子,有忠信仁义之美质。怎么做呢?那就是广收门徒,诲人不倦。
1539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心中只有教化他人的念头,却没有想过将人分类做三六九等以区别对待,见人下菜碟儿。无论是出身贵族如孟懿子,还是贱民子弟如子路、仲弓等人,只要一心向学,孔子均收为弟子,加以教诲。
0707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修,干肉。束修,即一束干肉,为十条。十条干肉,当时的贫穷人家也是能负担得起的。即便求教之人只向孔子赠以束修这样微薄的见面礼,孔子也不拒绝,只要他有向学之心。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孔子身价低,是看这十条干肉的面子才肯教他的。如《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一文中就根据这一章,断定孔子这是在向学生勒索学费,必须交纳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他才肯教。这完全是诬蔑,孔子再穷也不会指望那么一点干肉过活吧。
都说文格期间流行的《孔老二罪恶的一生》一文是巴金先生所写,也有人说不是。070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通志,记住。
何有,不难之辞也。
看到了便默记于心,好学从不厌烦,教诲他人从不倦怠,对于我来说这有何难呢?诲人不倦,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就拿兄弟来说吧,我自己学习尚且不能尽心尽力,何况诲人呢?
【“何有”的含义】
《论语》中的“何有”二字,都是“这有何难”的意思。如:
0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以礼让为国,这有什么难的呢?若是不能以礼让为国,将把礼置于何地呢?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如果本人站得正,行得直,那么从政就不会有什么困难。如果他自己不正,又如何去正他人呢?
0608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果,果敢决断。达,通达事理。艺,多才多艺。孔子说他们各有所长,从政为官对他们来说不是难事。
050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也曾向孔子问过类似的问题,他问子路、冉求和公西华三人可否称得上仁。孔子回答说,三人是否做到了仁,他不确定。但千乘之国,子路可治其赋,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冉求可为之宰也,公西赤可以束带立于朝,与宾客言,也就是说三人都有为政之才。
0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有人认为,这两章中的“何有”与前面几章不同,并不是“有何难”之意。孔子一贯谦虚,他不会这样夸赞自己。这里的“何有于我哉”应是(这几个方面)我有吗?我都做到了吗?言下之意,孔子认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这几样他都没有做到。其实,这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孔子称得上是一个谦谦君子,但过分谦虚就是骄傲的表现,孔子不会时时处处都那么谦虚,不会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在贬低自己。有时,孔子也会对自己的优点加在承认、肯定滴,请看下面:
0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0720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0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0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这说明孔子做到了“默而识之”。“好古,敏以求之”、“不如丘之好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说明孔子做到了“学而不厌”。而“有教无类”“束修以上未尝无诲”则说明孔子做到了“诲人不倦”。所以说,0702与0916两章中的“何有”同样是不难之辞,孔子绝不是在自谦,默而识之,出则事公卿等事,孔子都做到了。
073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孔子虽然不敢说自己是圣人仁人,但“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他还是敢以之自许的。这句话更能证明,0702与0916两章中的“何有”必定是“有何难”的意思。
堕三都是失败的,而孔子的第二个努力,以历史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却是极为成功的。如《史记·儒林列传》记载: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於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釐之属,皆受业於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懦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於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於当世。
他的三千弟子之中,为师傅卿相者,如子夏、子贡,其影响及于上。友教士大夫者,其影响被于中。而隐而不见者,其影响则广布民间。此后代代相传,孟子、荀子继承夫子之道,皆以学显于当世。若不是孔子广收门徒,夫子之道怎能走出齐鲁进而遍及诸侯?若不是孔子广收门徒,夫子之道又何以能于五百年之后独受尊崇进而行于中国两千年之久?这皆是由于他的三千弟子,一传十,十传百,使忠孝仁义之美质流及于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形成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数百年之后,武帝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有原因滴。
读《论语》的首要问题:从孔子的只言片语中寻出一个脉络
古人云:《论语》被奉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其所载亦为孔子之道。但是,与其他儒家经典不同,《论语》不过是孔子师徒日常语录的简单集合。这些片语只言发生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针对的是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篇章的主题无序而随意。这一章孔子谈的是礼,而下一章说的却是仁,这一章讲的是在陈绝粮,下一章记的却是一以贯之。
读经是为求道,我们如何才能从这些杂乱无章、不成体系的语录中求得孔子之道呢?如何才能从《论语》中总结出孔子思想的一个大致脉络呢?这是一个问题。而且兄弟以为,这是我们读《论语》时第一个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至于文法、训诂、时代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等等,倒属其次。
解读《论语》的通常做法,是按照固有的篇章顺序,从《学而》至《尧曰》依次讲来。这样解读,或许能解决文法、训诂等问题,能让读者明白每一章的大致意思以及孔子所言的背景,针对何人何事。但一本书读完,究竟何为孔子之道,究竟什么是孔子思想的脉络,我们仍是不甚了了。
兄弟解《论语》,与这一通常做法不同,并非是按照其固有的顺序逐章讲解。本书中各节的标题并非是随意而为,它们的先后顺序亦有深意存焉。各位若是从头开始,将各节的标题重新梳理一遍,就可以对孔子之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孔子思想的大致脉络也会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当然了,圣人之道大矣,兄弟所总结出来的“孔子之道”乃是一己之愚见,而所谓的孔子思想之脉络,亦将贻笑于大方之家。
对于天下邦国,对于家庭个人,我们都有困惑,孔子亦是如此。有困惑而不得解,我们因此而碰壁,因此而思考,孔子亦因此而碰壁,因此而思考。对于诸般困惑,他给出的答案,概括言之就是一个“道”字。所以兄弟重点分析了孔子的个人修身之道和天下邦国之道。
如何求得这个“道”呢?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所以接下来又讲到了孔子的“学”,孔子要弟子学的不是技术手艺,不是异端小道,而是诗书礼乐。关于天下邦国之大道,若能行于天下,便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即大同和小康,但是孔子退而求其次,他毕生追求的不过是邦有道和天下有道,所以接下来又讲到了他的“天下有道”。如何才算是天下有道呢?那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过来说,就是由天子而至于士大夫,各在其位而各谋其当谋之政,所以接下来又讲了由天子至于大夫和士各个阶层如何各谋其政。
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孔子之时“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接下来又分析了天下无道及邦无道之原因以及孔子的对策,即堕三都。堕三都最终未能成功,孔子被迫去鲁,周游列国。
有人将堕三都的失败归咎于孔子的指导思想——礼,所以接下来又讲到了孔子的“礼”,分析了“礼”的三层含义:仪文之礼,治理天下之法和阶级差别,并得出结论,孔子以礼来指导其使天下重归有道的实践努力完全没有错误。
那为何春秋之时仍是礼坏乐崩,天下仍是无道呢?孔子在弟子子夏“礼后”的启发下,明白了应当质为先、礼为后,所以他开始了使天下有道的第二个努力——广收门徒,教化人心。只有使人们先有仁义忠孝等诸般美质,然后礼才可行,天下才可有道。
兄弟所总结的“孔子思想的脉络”大抵如此。
行文至此,就整书的篇幅而言已完成了十之七八,但孔子思想的脉络,兄弟已经向各位全部交代清楚。本书余下的部分,所讲的不过是孔子所提倡的仁义忠孝等诸般美质。
孔子广收门徒,教以诗书礼乐,倡导仁义忠孝,其目的皆是使人有诸般美质,然后再“文之以礼乐”,如此则可使礼行于天下,进而实现天下有道。孔子尊君子,贬小人,亦应作如是观。
纵观《论语》,孔子所教之美质,有仁、义、忠、孝、智、勇、刚、直、信,此外,还会以“君子”和“德”作为各种美质的代称。下面,兄弟对以上诸美质,一一解读。当然,仁义忠孝诸般美质本是相辅相成之一体,不可割裂,将它们分门别类,完全是出于行文之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