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angelababy的一幅抽象画——这也是她的第一幅绘画作品,竟拍出18万高价,这一消息引发了网友“轮番轰炸”式大吐槽。
拍出18万的angelababy画作《未来》有网友戏称:钱是黄晓明出的吗?
还有网友调侃:还18万,18块也不一定有人买!
angelababy这幅画究竟值不值18万其实并不好说,毕竟艺术作品是好是坏,除了需专人鉴定外,还要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话虽如此,但著名评论家王野夫却直言:“明星字画的价值不在书法上也不在绘画上,而在知名度上。”
当代著名书法家羿耿庵也称,明星字画受到市场的认可,很多并不是来自明星的炒作,而是抱有投机心理的藏家造成的。
“明星字画卖出高价是不正常的又是正常的。从艺术本身来说,其艺术性确实还没有达到那么高的价值。但从市场角度来看,就是正常的社会现象,因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关键在于藏家本身。”
单从明星书画引发争议即可看出,收藏行业的“潜规则”并不少见。那么,除了以上所说,这个行当的“潜规则”还有哪些呢?
一、收藏业水深,不代表“收藏鉴别”的水深
提及古玩收藏、艺术品收藏,许多人往往讳莫如深,觉得这是一个真假难辨、高深莫测的领域。
但瓷器鉴定专家李宗扬就专门以瓷器为例指出,“说瓷器水深我同意。所谓水深,无外乎‘忽悠’的人太多了,防不胜防,而且被忽悠的结局很惨,能倾家荡产。但是说瓷器鉴别水深我不同意,瓷器知识本身并不深,与研究高科技比起来,瓷器知识太简单了。”
马未都也表示:“这一行的水一点都不深,只是水浑。”意思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即是说圈子里爱忽悠的人多,所以把水给搅浑了,而收藏品鉴定本身并非很难的事。
李宗扬给出建议,鉴定瓷器不能怕麻烦。他指出每个朝代的瓷器都有其本身固有的风格和特点,要将这些一一把握记牢,鉴定时有一个方面不对,就要三思。这种学习过程是枯燥无味的,但应坚持不懈。“不要怕麻烦,要将需要掌握的特征牢记在脑子里,到任何场合都能鉴定瓷器的真假,就这么简单。”
二、古董做假,见怪不怪
假文物、假名家书画自古以来就有,不算奇事。在明朝万历年间,吴中一带古董赝品更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第26卷就写道:“骨董(古董)自来多赝。” 自古以来古董就多赝品,而“吴中尤甚”。
谈及古董造假,马未都也表示,古董鉴定难度较大,没有一家拍卖行能保证自己的东西全真。此外做假历史很长,有的古董可能是清朝做的假,明朝也可以做宋朝的假。“自打宋朝有收藏意识以来,古董就在真假之间,考的就是你的眼力。”
北宋 郭熙 树色平远图所以当有人对马未都说,“你们的行业很坏,净卖假的”,马未就反驳,“牛奶也有假,油也有假,肉也有假,药也有假,这么多商品都有假的时候,你指望古董都是真的,现实吗”?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仿更古的收藏品,其中一种在现代叫寄托款,仿得好的同样值钱。而现代仿品相对来说就不怎么值钱了。
三、学术包装出来的机构很多爱忽悠人
如今许多机构动辄打出“唐宋高古瓷硏究”“元青花硏究”等唬人的名号,反正没人去深究,也没有审批手续,这些机构专忽悠那些尚未入门的外行,有了自封的名头,仿佛自己已经成了“专家”,也飘飘然以专家自居,像江湖游医般四处为他人作鉴定,非法收取鉴定费,将真的断成假的,将假的说成真的,或者干脆一概断成仿品。
因为欠缺眼力,自己也拿不出像样的藏品,就贴着“硏究”的标签勾引涉古玩圈不深的初学者,诳那些尚未开眼的企业家,利用他们急于求成的心理,作局将大量假货推销给他们。
如果不明就里的人请他去鉴定,只要给钱,仿品可以全断为到代的真品。没有好处,即使从未上门看过,也一概叱为低仿品,很多急于求成的企业家都成了他们的牺牲品,花巨资买了大量赝品。
事实上中国古董浩如烟海,门类繁多,各个时代都在发展变化,不要说那些包装出来的伪专家,就算是一个真正的专家,哪怕一生都在研究古董,也只能研究到极少一部分。对于大部分古董,没见过,更谈不上研究。
四、书上有的不一定真,书上没有的不一定假
当前有许多收藏者只认书本上有记载、博物馆中出现的藏品,在他们眼中,凡公立博物馆没有的品种一定是假的,凡书本没有著录过的东西不可能是真的。
这些收藏者忘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先有物品还是先有博物馆?是先有东西还是先有书本?那些博物馆的东西在博物馆之前就存在了,同样,在未著书前那些东西已经有了。大量的出土宝物是原博物馆没有的,也有无数的东西是书中未著录的。
另外,由于古玩收藏行业近年来巨额利润的扶摇直上,在市场经济大气候大环境下,一些地下出版社、印刷所应运而生,他们急功近利,粗制滥造。许多高仿之作和赝品也堂而皇之地上了图录。而让人垂涎三尺的天文数字价位,足以使那些纸上谈兵的书痴们利令智昏,陷泥潭而不能自拔。
他们醉生梦死地搞收藏,见着和书本上或图录上一样的“玩物”便倾囊收购,期望有一天升值回报,结果却大失所望。
五、越“老”不一定越值钱
在收藏市场,古玩并非越老越值钱。一只唐代的瓷碗多则几百元,精品的也不过上千元,而明清瓷器少则数千元、上万元,青花瓷更是可以卖出亿元的天价。
一块清代老玉,甚至不及一块玉石工艺品。武汉古玩估价师熊胜华表示,“古玩作为一种商品,它的特质集中表现在两点:一点是古,具有历史重负的沧桑感,往往这些东西,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最好见证;另一点是有文化,有品味,具有艺术性。具有了这两大特点才能成为珍贵的古玩。”
之所以人们对古董产生“年代”误区,从根本上讲,是人们对古董认识不够。古董价值的评判是个复杂的问题,而年代只是其中一个不很重要的因素。以陶瓷为例,陶瓷的价值主要看器形、用途、存世量、品相、工艺水平以及欣赏性。一些陶器,尽管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因其存世量大、制作粗劣,其价值也远远低于后世的一些珍稀藏品。
六、藏品总是有“美丽”的故事相伴
有收藏家资深人士表示:“每一个骗子一定是一个出色的故事家,这是骗子的基本功。”此话不假。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藏品来历介绍起,不是老城拆迁、挖地种菜、刨土烧砖给挖出来的,就是家里祖传多少代的。挥泪让出原因不是家道中落急用钱、就是另有隐情贱卖给你捡漏。你如果要了解更多,大约可以聊上三天三夜。
而有人动员收藏家到拍卖会去买古董,同样是因为那儿的东西“流传有序”。这件瓷器做过台灯;那件东西的藏者的祖上是英法联军,与圆明园有关。有的拍卖公司拿到一件东西,第一任务就是编故事。扪心设想,有几个人能说得清自己父亲的经历?更不要说爷爷的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金申也表示,做收藏不要相信故事。他笑言那些“故事”:前几年说是土改分的,后来是文革埋的,后来是文革退赔的、海关罚没的,现在又出新招了。
七、一万个想收藏的人,只有一个人能成为收藏家
许多企业家、有钱者想当收藏家,但理念不对,或跟错人,或怕吃亏,往往刚进入收藏便退出了。比如买第一件古董,花了1万元,找了5个人掌眼,5个人说出了5种看法,结果他觉得自己上当了。虽然钱不多,但感觉亏得不值,收藏水太深,不玩了。只有不听邪,善琢磨的人坚持下来,这人数不超过万分之一。
宋 建窑兔毫盏太过悲观成不了收藏家,太过乐观同样也不行。在一次收藏论坛上,素有“收藏界深喉”之称的文化学者吴树抛出一个观点:“现在中国的收藏品市场,95%的人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
然而,可笑的是,所有在场的数百位收藏者无人惊讶,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属于那幸运的5%。太过乐观,忽略赝品大量存在的事实,用盲目的心态来搞收藏,恐怕也很难成为收藏家。
八、巨额成交大多是在拉高出货
当一张纸卖到4个多亿的时候,到底是艺术疯了还是买者疯了?其实,有时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很可能在此之后,一批几百万的同类字画登场了。
这样的事并不少见。在某年苏富比春拍中,上海藏家刘益谦以2.84亿港元的价格购得一个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就让全国的各类鸡缸杯全面涨价。
而天价拍卖更是赝品制造的风向标,只要哪种藏品卖出天价,哪种赝品很快就铺天盖地到处都是,元青花、成化瓷、清三代等等,几乎都是赝品的重灾区。
对待天价藏品一定要理性分析。能成为明星藏品,有各种复杂的因素,甚至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真正的卖家是谁?真正的买家是谁?买卖双方有什么交易?中间有什么内幕?“传承有序”、“全世界只有多少件”等等是事实还是谎言?
九、你拍来的艺术品也许是最后一棒
资深收藏家和买家心里都明白:由于拍卖价格本身偶然性、操作性很大,很多情况下这个价格不可信,至少不能仅仅依赖拍卖价格来作为收藏或投资的判断标准。
所以很有可能,拍卖行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就是为你一个人而表演。你一激动、一伸手,那件“天价”作品就归你了,而且,很可能以后将“永久”归你了,因为你是最后一个“接盘侠”。
有些初学收藏的有钱人几千万买了一张后人说不清真假的字画,或者花800万买一只小小的成化鸡缸杯,现在还在做“增值”梦。或许,“接盘”游戏已经到你为止。
唐 韩干 照夜白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