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馆 |古人才是最会玩,染甲不够,护甲来凑!
——《揭秘古今中外时尚妆容史》系列5
看了那么多后宫大戏的你,是否发现了,古人指甲上的小心机呢?它长这个样。
爱美的古人,早就发现蓄长指甲会显得手又细又长,可是长指甲却有诸多不便,而且很难蓄很长,于是就有了“护甲”这一神器。美甲已经不能满足古人的爱美需求了,护甲便成功上位,主导潮流。
今天,美妆博物馆就要带大家看看护甲这一潮流的起源与发展。
【甲套的起源】
护甲套又称护指套,护甲套既能保护精心留长的指甲,又能兼得美感。古代中国地位很高的男人、女人都留长指甲,显示他们无须劳动,属于上流社会,而精美的甲套更能彰显身份,所以戴甲套并不是女子的特权。
首先说说蓄指甲这回事。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是正常的修剪指甲还是允许的。最早关于长指甲的记载是在《韩非子》一书中,书中记载:战国时韩国国君韩昭侯周围的侍臣,全都蓄着长甲。
之后就是明清时期了,主要是清朝,清宫的皇后,妃嫔们极爱蓄甲。一般来说,蓄一根一寸长左右的指甲,通常需要半年以上,而且稍不留神,就会劈裂折断,所以,为了保护指甲,甲套便流行起来了。
虽然甲套流行于清朝,但是并非是清朝才产生的。有记载,中国周朝人喜欢在他们长长的指甲上贴金画银。亮晶晶镶满珠宝的护甲套不仅用来保护指甲,更是一种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护指套是吉林省老河深地区出土的汉代金护指,它是由薄薄的金片卷曲而成,呈螺旋状向上延伸,粗细长短可任意调节,简练而实用。所以我们一般认定甲套的起源最早是汉朝。
之后关于甲套的记载就很少了,直到清代,出现了甲套的代表人物:慈禧。
【甲控代表: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可谓是甲套的代言人,她将金属或者景泰蓝的甲套套于小指,无名指上,以增加其指甲的长度,显示其尊贵地位。相比一般的甲套,慈禧的甲套上雕刻的图案,非龙即凤。
据《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一书中讲述:“慈禧爱留指甲,尤其是一双手的两个无名指和小手指,最长可达七八寸,当然其他如拇指、食指、中指也爱留指甲。为了修饰保护好这一双手指甲,每天要用温水浸泡和用剪子修理,并特制了各色指甲套,戴罩在手指上,切切实实地保护好,以免受到外来损伤。给慈禧特别加工定制的指甲套有镂空嵌丝珐琅的,也有纯金的,名贵已极。”
可见,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真真是一名“甲套控”。
【清代甲套的佩戴】
清代传世的甲套诸多,除大拇指外,其余各指均可饰戴,既可以对称成套地戴,也可以单手或单指戴饰。清宫皇后、嫔妃们的指甲套质地多样,有金、银、玉、玳瑁、铜、珐琅等多种材料,多利用镂空、錾花、镶嵌等装饰手法纹样。甲套背面多为镂雕,这样可使空气流通,夏季饰戴不致憋闷。
清代甲套盛行,除了彰显身份,另一原因便是为遵循服饰搭配原则,追求所谓的美感。满族贵妇梳两把头,发髻高耸向上伸延;厚达四、五寸的花盆底将脚部托起;上衣袖口呈马蹄状将手背遮盖;双手饰戴纤长的护指,便可以达到与服饰和谐统一的装饰目的。所以清代十分流行,甚至逐渐转变为一种文化,向着更加精美的趋势发展。
哪怕是指尖上的方寸之间,也显尽了古人的智慧。古人对美的那种需求和追求都已融为了日常。我们在掀开古人的面纱,同时我们也在止不住的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