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计划.5

来源:华拓网

计划的第二个原则是:别计划太多。

有个关于GTD方法创始人David Allen的传说,说他只是在每次出差前35分钟才开始收拾行李。他自己的解释是:“我知道我只要35分钟就能收拾好行李;但是如果我为这件事安排几个小时时间的话,其他时间都会被浪费掉。”

我们的本能倾向于懒惰,倾向于尽可能推迟工作的开始,倾向于时常开开小差。帕金森定律开玩笑般地描述了这种现象: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把所有时间都耗尽为止。也就是说,你无论为某项工作安排多少时间,最后都会用尽它。

这种现象和我们对未来时间的乐观预期结合,就往往会导致拖延。我们总是会认为明天还有更多的时间,事情可以留到明天再做;然后发现自己估计错误,赶在deadline到来前一边大哭一边把事情做完,同时恨不得直接从静脉滴注高浓度咖啡因溶液。当然,这样完成的工作,往往没有什么质量可言;更不要提对自我认知的影响了。

对于这种状况,有两个解决办法。其一是给自己定一个更早一点的时限;第二是用“逆向日程表”。第一个方法简单明了,而且看起来很完美,只不过有一个小问题:大部分人都没办法欺骗自己,让自己认为自定的时间期限是真的deadline。只有自我驱动力很强的人才适合使用这种方法;而自我驱动力在我们如今这个时代早已经变成稀罕物了。

因此第二个办法可能会更有意义一些。“逆向日程表”是一个延续到任务截止日的日程表,但是和一般的日程表不同的是,它是采用从目标向回逆推的方式建立的。首先把目标分解成更小的里程碑,然后分别在日程表上标记出来,告诉自己到某天的时候应该要完成什么任务。

这看起来没什么出奇的。接下来才是逆向日程表中的精华部分:将每天都划分成24个小时,然后标记出那些不可变更的事情。这里说的“不可变更”是真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其中需要最少包括如下几项内容:最少八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吃饭时间;社交活动的时间;运动的时间;以及用来休息和娱乐的时间。

人们忙起来的时候往往会忽视了休息、运动以及娱乐,希望用时间的长度来弥补进度的不足,然而却会忽视时间并不等于精力。即使是柳比歇夫那样的神人每天也不过只能保持五到六小时高度专注的工作时间,但是我们却总是以为自己可以高效率地持续工作十几个小时,以至于在疲惫时也不肯休息一下。这不过是变了一种形态的自残而已,对效率的提升和对目标的贡献相当有限。

当在日程表上标出休息、运动与娱乐的时间之后,人们会吃惊地发现一天中可以用于工作的时间少得有多可怜。这正是逆向日程表的意义所在;它让我们对未来的时间不那么乐观,督促我们早点开始工作。事实上,逆向日程表还有一些其他的建议,例如每周最少抽出一天时间来彻底休息完全不工作,以及每周投入在某个任务上的时间总量不超过二十个小时等等。

这些建议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无稽之谈,但是如果尝试一下——一般需要几周时间——的话,就会发现它的确有用。通过让我们意识到每天少得可怜的可用时间,逆向日程表会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而通过限制每周工作的总时数,它甚至会带来对工作的渴望——而这正是身陷拖延中的人们所真正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