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 —— 泰戈尔
很多时候,当姑娘在我面前的表现不能令我满意的时候,我会懊恼当年对她过于苛刻,导致她现在做什么事情都依赖性强,主动性不足。可是反过来想:谁又是天生就完美的呢?我不能 ,她也不能,这两年我一直都在调整。作为一个母亲,我自认为也有种强大的生长的力量,我何必再苛责于自己?我自认为我对孩子的期望并不高,比如她能力不够强没有关系,她学习成绩不好也没有关系,关键的,她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一个不要事事盯着我由我来安排的人。其实当我打下这行字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要求其实真的太高了,她不过是一个六岁不到的孩子。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一定是把孩子引领到一个她自主管理的程度。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值得我和孩子一直思考。
今日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颇有收获。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其实我早已经熟背过了,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我还没有好好研究。用“六阶段”引导孩子的人格和学业成长非常管用。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这一阶段的思维是以恐惧为基础的,而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但是我们现在我的孩子包括我的学生大部分都处于道德发展的第一阶段:他律的底层——害怕惩罚。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班级,班主任在纪律良好,但其他任课老师驾驭不住的原因。有很多班主任以此为骄傲,但事实上这不值得骄傲。每次检查数学习题,我发现大概有三十多个人会主动交过来,还有十多个人如果老师不说:不做完不许回家,这一部分人大概就会一拖再拖拖到老师紧追不舍的地步。这部分同学的道德水平是处于最低级的水平。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你考多少分,爸爸妈妈就奖你多少钱带你去哪里玩。”其实这样的激励方法就是让孩子的道德水平停留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阶段。我曾经用行为主义的方法训练孩子吃饭,我最后发现效果并不好,或许就是因为这些方法还是停留在第二层次。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需要任何奖赏。“行为贿赂”四处可见,我们要谨慎使用,要知道好的行为或者已经获得的知识就是最好的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我发现现在的孩子许多动力和压力都来自父母,为父母努力的念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许多孩子迫切希望取悦父母,甚至按照家人的期望选择大学、专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成为倍感沮丧、厌恶工作的人。我自己就是由被强迫到主动的过程,我知道为别人做一件事的恶心感。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原则。
人类的弱点是想通的,我所犯的错误是大部分人常犯的错误,所幸我及早意识到了这些。希望我能逃过自己思想的陷阱,努力和姑娘一起去寻找第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