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莫问剑 县学会
前几天去考察一个县域,当地先后拥有了八个地标产品,遗憾的是,电商对于当地人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领域。事实上,我今年跑了国内五十多个县域,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也就是说,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不见得电子商务就发展得好。
还有一个现象,很多人在介绍县域情况时,总会提到一句:“我们这里拥有十分突出的区位优势”。但事实上,当地电商可能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列举一下国内县域电商发展得好的地方,如遂昌、成县、通榆等等,我们会发现一个矛盾的现象:区位优势似乎搭不到边,资源情况似乎也很平常,这些地方又是如何实现电商领域的突破的?
我的总结是,“人和”是发展县域电商的第一要素,或者说,人的重要性要远超过资源与区位本身——
县域电商是一把手工程。抓一把手,一把手抓。在目前的体制条件下,县域的政治江湖同样十分复杂,如果没有一个清廉、开明而又善于把握趋势的县域主官大力支持,电子商务要发展起来,是难上加难。我的切身体会,就算是经过一把手多次推进、协调,很多事儿在县域落实起来都是很艰难的。倒不是说现在的公务员队伍有问题,而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氛围不是短期能够突破。曾经就有人反问我:“你为自己而做,我们为谁而做?”不担当、不作为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我在总结通榆经验时,就有一个观点,“组织保障比政策支持来得更靠谱”,通榆组建了一个九个编制的电子商务发展中心,这一中心对我们开展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我在很多场合也呼吁,县级政府要把最年轻、愿作为的干部派去做电商工作,并优先重用在这一领域做出成绩的干部。
是否拥有和谐、高效而又健康的政企关系一样很重要。政府再推动,主导力量还得靠市场。所以,每个县域政府需要物色到有格局、有能力的综合服务商,并建立起双方和谐、高效而又健康的关系。同样是我自己亲自操盘的一个项目,一把手很重视,也给予了我们最大程度的信任与支持。但在项目启动后,由于顶层设计没有做到位,政企关系一直陷于当地复杂的官场漩涡中,扯皮多,效率低,利益集团还不断从中使坏,做得团队苦不堪言。你想想,一个电商团队,大多数不经世面,如何“玩”得过官场里那一个个“老手”呢?官与企,本来在操作层面就处于不平等地位,把电商的氛围硬要装在“官场”里,气场不合。
电商是草根与屌丝逆袭的时代。所以,要做好县域电商,必须眼睛向下,寻找与树立一些草根英雄、屌丝先锋,尤其是一些对家乡有情怀又有能力的返乡创业大学生与农民工,他们对本地电商群体的发展,能够起到更大的典型示范作用。所以,我也在不断呼吁各在的书记县长们,要把本地媒体的“头条”,更多让给他们,让他们去传递正能量。
事在人为。县域电商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