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孩子说“对不起”,我有话说……

来源:华拓网

这是两个和“对不起”有关的故事。

 和女儿谈“对不起”  

有一次我们和另外一家人出去玩,她惹哭了一个小女孩,惹哭了之后,她很生气地走到旁边,小脸朝上,发出“哼哼”的声音,表示她也很不爽。我只好尴尬地和那个小女孩道歉,对方妈妈安慰我,她说没有关系的,孩子都是这样。

我当时的心情,很郁闷也很挫败。就像很多父母在这种情况所描述的:“我也不完全是生孩子的气,但是我还是在意别人在那个时候怎么看待我和我的孩子。“

到了那天晚上,我问女儿,可否聊聊这个问题。她说好。我说:妹妹,妈妈从来不在外面要求你说对不起,你知道为什么吗?

她好奇的看着我。

我说:因为我觉得那样做挺不给你面子的,我不想在别人面前指责你。可是,白天发生的事情,当你打了妹妹,妹妹哭了之后,你很生气地站在旁边,那时妈妈觉得好尴尬,那时的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心里感觉你应该做些什么。

她低下头,可能觉得自己做错事了。

我继续说:妹妹,妈妈和你谈并不是想你觉得自己错了,也不是为了让你内疚。妈妈不想要求你道歉,但是妈妈认为,有些时候我们是需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的。很有可能你去惹哭别人之前,别人也惹了你,可这并不表示我们不需要为我们做的事负责,哪怕是一点点责任,也有我们要负的责任。有时,说对不起不是为了说你错了,而且是告诉对方,你让她也不好过了,你愿意为这个部分负责。我们也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的。

谈完之后,我并不知道有没有用。可是,到第二天的晚上,我们打算带她去参加一个聚会,她在鞋柜穿鞋的时候,对我说:妈妈,你说的话我记住了,我不仅仅要考虑自己的感受,我也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那个晚上,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

 在我说“对不起”之前  

另外一个故事,当时我在旷智勇老师的小Life夏令营担任助教老师,我负责的两个孩子发生了冲突。

我们有个活动,是可以让两个孩子面对面处理冲突。

一个孩子向我提出另一个孩子之前打了他。我询问被打的孩子他的感受是什么?孩子说觉得很委屈,希望对方能理解到他被打很疼,能对自己说对不起。

我问打人的孩子,可以理解对方吗?

那个孩子说:不理解,你打回我不就行了?干嘛要我道歉!

我对在场的所有人说: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理解我们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了伤害,是因为我们自己也没有得到理解。

这时,坐在他旁边的爸爸对我说:我之前打过他,没有和他说对不起。

我停下来,让父亲继续说。

父亲说,那时他还小,他的同学来家里玩,他和同学发生了冲突,然后我没有问清楚发生什么就打了他一巴掌。

孩子在旁边说不记得这件事了,可是我看到孩子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孩子在父亲描述事情经过的时候,补充了细节。

我问父亲愿意和孩子做一个表达吗?父亲刚刚上完这个夏令营的P.E.T.父母效能训练。

父亲说:“孩子,爸爸以前不知道怎么做父亲,用了不好的方式对待你,现在爸爸学习了,知道有更好的方法可以和你沟通,爸爸愿意为当时没有询问清楚就责怪你,和你道歉。

现场所有人都因为父亲的表达被感动。

我问孩子:你愿意接受父亲的道歉吗?你希望父亲为你做些什么?孩子点头表示接受,他说想爸爸带他去买玩具。

于是,我们把注意力再次回到起冲突的两个孩子身上,我问打人的孩子,你理解他因为被打,心里觉得委屈,并希望得到你的理解吗?

孩子说:我理解了,对不起,我不该打你。

两个孩子因为这场冲突,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彼此。

为什么想分享这两个故事的呢?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对不起”是太普遍的礼貌用语。

我在街上常常听到父母让孩子说对不起。有一次,有个小男孩在街道上转圈,不小心撞到了我,父亲马上让孩子和我道歉,孩子完全沉浸在他的快乐里,一下子懵了,其实我也懵了。

在意识里,我们作为父母都是害怕冲突的。所以,当孩子引发冲突的时候,我们是希望冲突快点解决的,所以很自然地开始评判对与错,然后在对和错的世界里不自觉的做了一个“法官”。

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进入评价“谁对谁错”的状态,我们就失去了协助孩子的机会。因为每一个冲突里,都有孩子未被满足的需求和感受。

下面是我和女儿的对话,我用这个对话来清晰我想表达的观点。

有一天,女儿回到家告诉我,她被打了。她坚持让我在群里找对方的妈妈投诉,还要让我告诉班主任这件事。

我和她爸爸就问:怎么回事啊?

她说:同学拿水壶盖打我的头了,你现在就告诉她妈妈和老师。

我问:发生什么吗?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老师啊?

结果女儿说:还不如不和你们说。

她不想理会我们了。这时,我意识到我没有理解到她。

我说:好,妈妈认真点,你需要我做什么之前,你先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可以吗?

然后女儿就让爸爸出去,她告诉我:妈妈,我偷偷告诉你,你不要告诉别人,她打了我四次,不过前三次是我先打她的。

我说:哦,原来是这样。

然后我们就沉默了,我说:你也很难过是吗?

她说:是的,她打我很疼,可是我也很内疚。

那一刻,我心里好复杂,又心疼她又觉得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然后我就和她分享了我自己和同学打架的一件事。我告诉她:妈妈以前很在意别人说我是龅牙,结果有个同学上课的时候嘲笑我,我下课就去厕所打了她一巴掌,后来被同学拉开了。当时我和你一样,又生气,又害怕。

我分享这件事,是想让她知道,有时,我们会打别人,也是因为自己也被激发了,我们也受伤了。

女儿问我:妈妈,你以前为什么要那么凶呢?

我说:因为妈妈以前很自卑,所以想表现得很凶,让别人觉得我很厉害。

女儿听完,告诉我:我最近很担心我的门牙的事。(她的两颗门牙掉了两周了)

我说:原来你一直担心这件事啊,你担心很久了吧?

她点点头,又说:也没有关系啦,我也见过我的姐姐门牙掉的时候,看起来也是漂亮的。

在开始,看似她希望我帮助她解决一个打人的问题,但是,当我开始有意识,不站在“对与错”或者试图帮助她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就开始真正协助她了。以此同时,我也让她从“对与错”的世界出来,表达她真实感受。

这就是我们P.E.T.父母效能训练所讲的倾听。我们的倾听,是不评判的陪伴,是让孩子带领我们去看她的感受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当孩子被父母理解,孩子甚至开始很快在困境中开始寻找解决办法。

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不要着急去评判他人,更不要用一个“对不起”来评判自己。

因为没有人希望他人是因为内疚而改变,也没有人希望自己是因为内疚而为他人改变。我们希望的是,他人真正理解到我的感受。

在冲突中,如果我们都能看到自己未被满足的感受和需求,也能看到他人未被满足的感受和需求,那我认为,这样的“对不起”是真正有意义的,因为这个“对不起”并不是为了指责任何人,而是为了让我们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

这样,“对不起”才是爱的表达。

最后,分享给大家诗人鲁米的一句话,这句话常常在我和孩子的相处中提醒着我,最美的世界没有对与错。

更多PET父母效能训练资讯:136080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