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THE MET掠影:大都会掠影

来源:华拓网

原创讲述| 高沐晗.東西堂客座嘉宾

全球社群| 关注公众号dongxi99 回复数字6

联络遇见| 東西堂主 个人公号 DXTZ99

【序】选择大都会这个题目,想谈谈我的一些感触和感想。因为,徜徉在那样浩瀚的艺术海洋实在美妙。我把这个系列取名THE MET 掠影,主要分三个部分:

版块壹:简介大都会

版块贰:部分重要馆藏

版块叁:几点心得感想

简介大都会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位于位于美国纽约5号大道上的82号大街,旁边就是纽约市中央公园。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俄罗斯列宁格勒美术馆(也称冬宫)齐名的世界四大美术馆之一。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外景

整个大都会博物馆主建筑物面积约有8公顷,而展出面积有20多公顷。同样的故宫博物院的占地面积1/9,而展出面积却是故宫的2倍。其主建筑物主体为哥特式建筑,通常被简称为THE MET。

博物馆大厅 博物馆正门的罗马柱

除了主馆外,还有位于曼哈顿上城区崔恩堡修道院的第二分馆。那里主要展出中世纪艺术品。博物馆总共分为一、二两层:一楼为美国、非洲、澳洲、南北美洲、欧洲、埃及、希腊和罗马展馆。二楼是古代远东、中国、日本、朝鲜、伊斯兰和东南亚展馆。整个博物馆被划分为十九个馆部。馆藏有将近330万件艺术品。常年展出的几万件藏品基本可以说是整个博物馆冰山一角。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66年。当年,在巴黎布洛涅森林举办的一次美国独立日庆典上,美国最高法院首任大法官的孙子、律师约翰·杰伊宣称,美国人建立自己的艺术博物馆是时候了。当时的发起人包括了商人、理财家、卓越的艺术家与思想家。他们期望博物馆能够给予美国公民有关艺术与艺术教育的熏陶。1880年,博物馆迁至现址并正式开放。随后边开馆边建设,直到1902年全部完工。

馆藏概览

远渡重洋的神殿:丹铎神庙

因为第一次来大都会博物馆,所以我们还是遵从了大多数人从一楼大厅右边的入口,就进入了整个大都会博物馆的埃及馆,该馆也是号称除埃及本土之外藏品最为丰富的地方。

埃及馆内的壁画

埃及馆里面展示了图坦卡蒙(Tutankhamun)——第18位埃及法老王的部分随葬品,莎草纸、装饰品、人体雕塑,确实非常丰富,展示了当时代的埃及社会的风土人情。

埃及馆内的浮雕

因为第一次逛大都会,对于展示地图和展厅的方向有些混乱,导致我在埃及馆里面绕了近2个小时,才初步掌握地图和展厅的关系。从埃及馆的几个展厅出来之后,眼前豁然开朗。

丹铎神庙

一整座高三层楼、占地一英亩的埃及古迹——丹铎神庙(The Temple of Dendur)矗立在一个宽阔的水池边,通过整面墙的落地玻璃窗将室外的光线引入,照射在水面上,若不是窗外中央公园皑皑的白雪,那一刻仿佛就置身在了尼罗河边。

白雪皑皑的中央公园

这座神庙是从埃及一砖一瓦搬来的。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埃及建设阿斯旺水坝,很多著名的文物古迹都将被淹没在水库内,美国出钱搬迁了几座。对这座约有3500年历史的小神庙,埃及实在是无力抢救,只能任其淹没在水里。埃及对美国说:你们要有能力拆走,就送给你们了。于是总共800吨的材料被分装在640个集装箱中,运送到了美国。

按照最初的计划,神庙将被置放在华盛顿或波士顿的河畔,以露天方式呈现给公众。但考虑到神庙主体的砂岩容易受到风吹雨蚀的侵扰,最后决定将其永久陈列在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让其成为了遂成为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仔细看,这些石雕一方面极其鲜活地再现了三千多年前的祭祀的场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埃及人高超的雕刻技巧。石雕采用凹陷雕刻法。这样的作法源于埃及充足的阳光,阳光照在浮雕上,其留下的阴影通过凹陷的边缘,构造出人物的轮廓和棱角。

丹铎神庙的石雕壁画

静谧午后:Charles court 中庭

从埃及馆出来,直接来到整个一楼的中庭,博物馆的主餐厅也建在这里。一杯咖啡一份沙拉,可以在这里享受一个静谧的午后时光。

中庭

整个中庭是一个巨大的玻璃房,让阳光完全穿透,窗外是雪后初霁的中央公园,希腊的雕像和罗马柱渲染着无与伦比的艺术氛围,这个HALL和旁边的展馆并称为美国馆,可算作是美国艺术收藏品集大成之处。正中间是弓箭女神雅典娜的雕像,

弓箭女神雅典娜

两面分别是华尔街联邦银行的正门外墙以及罗莱顿大厦的圆柱。有漂亮的彩色玻璃、雕像,整体都是希腊罗马式风格,反应了美国建国以来的艺术审美。

公爵的书房:意大利文艺复兴见证

乌尔宾诺公爵府的书房

进入这个房间,光线变得较为阴暗。打开的柜门、椅子和书桌,只有一束阳光从右侧的窗户处倾泻下来。但其实,人的眼睛是会骗人的。这个奇妙的房间就利用了光线的明暗色差,让你产生了一种错觉。其实房间里既没有窗户也没有任何家具,有的三面墙上成千上万片色泽不同的木片,建筑师利用这些细小的木片拼成了眼前所见的一个奇特的书房。

这个奇特的小房间位于大都会博物馆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馆,这里还有大量意大利教会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藏品。而这个小房间,不得不提到亚平宁山脉中心一个小公国——乌尔宾诺。费德里科.达.蒙泰费尔特洛是乌尔宾诺的领主,身兼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他在当时的意大利很有威望。他具备了文艺复兴时期领袖人物所必须有的修养和教化,同时也具备了欣赏鉴赏新的艺术成就的眼光和情趣。

正因为如此,他邀请了当时最杰出的三位艺术家:皮埃罗.德拉.富朗切斯科、富朗切斯科.劳拉那、弗朗切斯科.马蒂尼,构建出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美的宫殿—乌尔宾诺公爵府。大都会收藏的这个小房子据说是公爵本人最爱,也是他每天必到之处。如果有机会将来去到意大利,一定要好好游览这座美丽神奇的宫廷。

雕塑篇

这里将打破馆藏的顺序,只挑选出我个人印象较为深刻比较喜欢的几个雕像。

古风时期的男子立像

古风时期是指始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从希腊人与埃及和近东的古老文明交往并接受他们的刺激开始发展技术和思想时起,到公元前5世纪早期希波战争开始时的一个时期。

古希腊男子立像

就在这个时期(古风时期),希腊人开始使用大理石造像,他们的灵感来源于埃及人。而雕刻技术也是来源于他们。希腊人不仅采用了埃及人的雕刻技术,连雕刻比例也基本照学。所以我们看到的这个希腊立像人看上去比例和埃及雕像非常相似。

这种雕像的风格,即裸体男性雕像成正面直立,并把中心均匀的分摊在两条腿上的姿势,被称为KOUROS(库罗斯)意为青年男子立像。据说大都会的这个立像是同时期最早的一尊。

罗马大理石雕棺

整个石棺外周身雕刻着骑在豹子上的酒神狄奥尼索斯和四季神,石棺下方仅以四个石球支撑。建造这个石棺时,大约是公元220-230年,罗马刚被波斯打败。而同时期的东方,汉朝灭亡了,魏蜀吴三国鼎立。

帕尔修斯与美杜莎之头

帕尔修斯与美杜莎之头

这尊雕像在原博物馆的南大门,后来封闭成立一个阳光庭院,19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雕像。作者是意大利艺术家安托尼奥.卡诺伐(Antonio Canowa)。选取的是关于帕尔修斯的神话故事,帕尔修斯是宙斯之子。大难不死的他在神的帮助下杀死了美杜莎。这尊雕像代表的艺术家追求“感觉”与“灵魂”的完美融合。同样可以称之为达到理想和真实合二为一的这种平衡的,还有另一尊雕像,即让.安托万.乌同的作品《乔治.华盛顿》。目前陈列在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州议会厅。

乔治 华盛顿雕像

大家看这两幅雕像是不是感觉整体造型和感觉很相似?站姿和身体肌肉的雕塑都体现了一种男性美的精华。这两个雕像都是部分的取形于一个共同的模本,即《瞭望塔中的阿波罗》,

瞭望塔中的阿波罗

仔细比较可以看出:这三幅雕像的姿势都是所谓的“对立平衡”的姿势。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雕像反应了当时艺术家最完美的立像。人的形象被看做是最高贵的造型,因为他是上帝最伟大的创造。个人认为,这个时期的雕塑展示的人类形体的美是最沉稳和持久的。

绘画篇

大都会的绘画藏品可谓是多到令人眼花缭乱。欧洲绘画馆里动辄一整个展厅的莫奈、梵高,还有数不清的宗教壁画,东亚馆里来自中国的整面墙药师佛壁画。每一幅作品都能让人久久流连。但时间总是有限的,只能走马观花有选择的来观赏。下面我也是选择了我个人比较喜欢感兴趣的几件藏品给大家分享。

伦勃朗《亚里士多德凝视荷马的半身像》

亚里士多德凝视荷马的半身像

这是荷兰画家伦勃朗(Rermbrandt)的著名画作。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虽然古代有亚里士多德的雕像流传下来,但画家并没有以哲学家的本来面目作画。画中亚里士多德凝视荷马的眼神,以及整个画面黑色的背景,都感觉略带一些悲伤和凝重。

亚里士多德穿的衣服并不是希腊时期的服装。而更多的像伦勃朗本人所处时代的宫廷大臣的衣服。画中哲学家右手抚在诗人荷马的半身雕像上,左手抚摸佩戴的金项链。项链上是他的学生亚历山大的头像。从神秘的古代吟游诗人的再到远征的马其顿王国帝王,分别代表着过去和未来,而亚里士多德本人则代表着现在。很难以想象,整个一幅画像基本全凭画家本人的想象而作,但依然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

Jonannes Vermeer 荷兰画家 维米尔

年轻女子

看到第一幅画,我首先联想的是维米尔的另一幅作品《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幅《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可是与《蒙娜丽莎的微笑》齐名的人物肖像画。维米尔本人也是一个相当神秘的画家,至今传世的画作也只有36幅,大都会就收藏了5幅(好土豪)。仔细看画作,可以体会到画家相当细致入微的手法,以及对光线超凡入化的掌握。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拿水罐的年轻女子

在这幅《拿水罐的年轻女子》中可以看到,左侧的窗户是光线的主来源。透过这道光线,桌面的土耳其桌毯、墙上的装饰画、桌后的椅子,以及水罐反射出光线等等。这些几乎成为维米尔大部分画作的道具。他的画作中一般只有一到两位主要人物,你会感觉画家通过对光线投射在房间里的人和每一个物件上的细腻笔触,带你进入到一个温馨、舒适和宁静的时空里。看到画中的姑娘,让我想起徐志摩的一首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莫奈与梵高

大都会博物馆里的莫奈画作,有大几十幅之多,大约有2到3个展厅都是莫奈的专场,里面有各色各样的莫奈代表作——睡莲

睡莲

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也是我最爱的梵高画作登场了。

麦田里的柏树

这幅画作是梵高1889年创作的,可以明显看出,天空中的云朵和《星夜》中的云朵手法是一样的,这个时期的梵高的作品,以躁动的造型和扭曲的漩涡为主要特色。包括色彩的对比,也是颜色鲜亮,生动的展现了光和情,除了那些扭曲的漩涡,很难看出那时候的梵高内心严重的精神困扰。

鸢尾花

我的大爱《鸢尾花》,和刚刚莫奈的鸢尾花相比,梵高的作品更为迷人(个人观点),至少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就被深深打动了。

掠影之末,几点个人感想:

其一:艺术品的欣赏其实是仁者见仁,一千个观众 有一千份作品,有的时候打动你的作品,就是惊鸿一瞥,于万万中抓住了你的眼,你的心,莫名就喜欢上,然后沉迷。就像我个人很喜欢印象派画作尤其是梵高的作品,当看到实物的那一刹那,是一种朝圣的心情。当你可以近距离的观赏名画,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就如同这张鸢尾花,你可以仔细的看到画家在上面的每一个笔触,梵高符号性的运笔——逗号,你可以如此清晰的看到,这和在电脑屏幕上欣赏名画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当然这一点感悟也应用于其他艺术品,只是我的感受可能没有那么强烈而已。

其二:惊叹于大都会博物馆海量的馆藏。作为四大博物馆中唯一一个由民间捐赠而成的博物馆,让我更深深体会到美国这个国家建国的精神。国家的意志是低于人民的意志,纵览美国几百年的建国史,也算得上是历史的突破。当然更多感受在此就不赘述了。

其三:最后,奉上几幅个人钟爱的藏品欣赏,一并结束本次讲述。谢谢大家。

武器盔甲馆:佩剑 武器盔甲馆:盔甲立像 武器盔甲馆:火枪 武器盔甲馆:盔甲 华盛顿渡过特拉华河图 苏格拉底之死 思考者 伊斯兰清真寺壁龛 印度飞天女神 印度飞天女神 中国十二生肖玉摆件 古罗马时期杯子 古罗马时期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