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好好学习》读书笔记(三)

来源:华拓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精进管理指南》是由成甲先生耗时三年完成的,关于知识学习底层认知的书。

全书通篇围绕着“临界知识”这一概念而进行具体阐述,书中给了学习“临界知识”的心法,也给实际的应用技法,可谓是“道从性、术从简”。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定义和方法论,想办法弄清楚它定义,接着找出方法论,最后就按照方法论去实践。

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临界知识的定义

在弄清楚临界知识的定义前,我们先要定义什么是知识?

知识是指那些能够改变你行为的信息就是知识,或者说能够触发你行动的信息。比如说,一篇好文章,如果你不去读,它只是一堆数据;而当你阅读后,它成了信息;但只有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你的知识。

那临界知识是什么?

临界知识套用了核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要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

与此相似,有些知识也能够产生裂变,可以对我们的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指导。而当你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查理芒格称之为lollapalooza效应,即“叠加放大”效应)

简而言之,临界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让你从底层上思考问题的知识,比如复利效应、二八原则、正态分布等等,都是属于临界知识的范畴。

学习临界知识的方法论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其次才是方法。

两个底层逻辑,作者提到两点:绿灯思维、以慢为快。

绿灯思维

绿灯思维相对于红灯思维,红灯思维是指当别人指出自己的不足时,自己变得很生气,进而愤怒的回应。而绿灯思维与之相反,当别人指出我们的不足时,我们会耐心等别人讲完,然后寻找对方说的对的地方,之后努力改进。

那为什么会出现红灯思维呢?

因为是习惯性防卫,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当我们感觉自己的观点、尊严可能会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个反应不是思考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驳斥对方的观点。这时候,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呢?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基本归因偏差”来解释。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那个人自身有问题。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反而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就是要建立绿灯思维。而建立绿灯思维是学习临界知识很重要的一点。

以慢为快

以慢为快的心态是指在学习任何一门新领域知识,都要先理解基础知识,然后慢慢去打磨基础知识,那这个过程速度就会变得很慢。当把基础知识掌握好了,再去学习其他知识,这时,学起来就很快,那相对而言,就会变得很快。

太极拳世界冠军和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乔希·维茨金(Josh Waitzkin),他在练习国际象棋时,并没有跟大多数一样练习怎么开局,怎么布局,而是从两个棋子练起。比如说“后”和“兵”,他就练习这个两个棋子时这么走的,把这两个练好了,再去练习其他的棋子怎么走。这样下来,在刚开始很慢,但到最后却是很快。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慢为快,要耐得住寂寞。而这也是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一个底层逻辑。

除了两个底层思维,还有三个具体的方法,分别为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反思

对于反思的重要性,前人已经前仆后继地为我们说过反思的好处,其中有一点最为关键的便是锻炼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是指关于认知的认知,举个例子,比如李笑来的微信公众号叫“学习学习再学习”,李笑来解释说:“只有学会了如何学习,才去做学习这件事。”

时时刻刻锻炼我们的元认知能力,能帮助我们从底层思维上进行思考,也就说元认知能力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的基础。

反思是能够帮助我们每天检查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有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正如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反思不仅仅能帮助我们发现的错误,而且还能让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在反思的时候主动地进行知识的联想和联结。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不断深挖知识本质,让旧的知识和新的知识产生联想,进而发生连接、创造。这本身就从底层上把新旧知识给打通,从而知识的脉络开始显得舒畅。

以教为学

日本知名作家、前麦肯锡顾问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中提到大的一个方法:你处于职员位置的时候,就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我的职级比现在高两级,我会怎么做?”我们提前教别人,也是站在比自己高两级的角色立场上思考问题。

比如我们读书前,最好先想想,我读完这本书之后,要怎么给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呢?怎么讲别人更容易接受呢?

但在教别人之前,就必须要让自己先学会,正好比是“输出倒逼输入”。因为在教别人的过程中,是一个强化记忆和知识的过程,一旦别人有疑问,也会反过来增加我们的认识。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的核心是:尽管专家级水平时逐渐练出来的,但是关键在于受训者必须通过训练掌握更高级的心理表征,才能真正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心理表征是指我们大脑在思考问题时对应的心理结构。比如我们在练习打乒乓球时,不断重复“反拍”这个动作,大脑会不断记忆这个动作,从而创建“反拍”这个动作的心理表征。再比如说,那些钢琴家在弹奏钢琴时,根本不用看琴盘,手指一下去,一弹一个准,那时因为他们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心理表征。

掌握临界也是需要刻意练习,任何知识的掌握都需要不断刻意地去模仿、打磨,在反复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学会。本身这一过程是反人性的,因为刻意练习充满着枯燥无味,谁都不愿意去忍受那枯燥无味的过程,谁都想舒舒服服地玩。

但是,学习知识本身是枯燥的,掌握临界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

总结: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这三点是穿插在整个学习过程,在输入时要想着怎么教别人,为了教会别人,就要不断练习,在练习之后要进行反思,要想着怎么改进更好。

不仅仅是学习临界知识,而是学习任何知识都是需要这种比较好的学习技巧。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书中提到两点,分别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大量地持续练习。

如何掌握临界知识,用《学习之道》作者乔希.维茨金的话说:“我们能成为顶尖高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广告人小马宋曾经在他的公众号里讲过他工作后的学习的经历:

我那时在广告公司工作,虽然我的想法很多,但是真正有用的不多,对于广告创意的思路也很局限。于是,我用了一个本笨办法,我就阅读大量的广告创意案例。那时,我和同事用来半个月的时间把德国的一本广告创意杂志10年来的作品从网站下载下来,一共是20000个顶尖的创业作品。我又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了10个PPT。而我则把这20000个创意反复看了三遍以上。我看完这些创意后,我发现,其实市面上大部分的广告,创意方法都来自这些经典的创意,无非变变形式而已。

同时,我也收集了世界上最经典的文案,全部抄写了一遍。大部分经典文案我都是能够背诵下来或者能够复述。这时,我写文案的时候就有来了各种不同题材和思路。而我个人也在从事广告的6年间每天保持着阅读10个广告文案的习惯。

如何运用临界知识,就是要多练、多练、多练。练习多了,自然而然能运用临界知识。

结语

任何一个方法论都有用,都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法门”,而最终要学习到知识,还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实践才有可能学到。

《好好学习》这本书,展现作者是如何高效地学习的,同样的作者只是告诉我们他的方法论,至于我们怎么来用,用的如何,全靠自己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