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元提示:本文共4917字,阅读时长约10分钟。
“宋朝有个女子,娘家姓潘,小名唤作金莲。九岁时被卖入清河县大户王招宣府中做使女。二十余岁,能抚琴作诗,长的更是有几番姿色。因为那个大户要缠她,金莲告诉主人婆,意思是不肯依从。王大户记恨于心,不要一分钱,还倒陪些房奁,将金莲嫁给了身材矮短,人物猥琐的武大。”
“潘金莲喜爱风流,清河县有几个奸诈的浮浪子弟,见武大矮短猥琐,不会风流。经常在武大家门前叫道:“好一块羊肉,倒落在狗口里!”武大郎在街坊邻里面前丢尽了脸,又是个懦弱本分的人,因此在清河县住不牢,带着潘金莲搬到阳谷县紫石街赁房居住,每日仍旧挑卖炊饼。”
“潘金莲又过了一段宁静的生活,后来在王婆的撺掇下与开药店的西门庆勾搭成奸。被卖梨的郓哥撞到后告与武大,武大捉奸不成反被西门一脚踹到胸口,在害心疼病躺在床上半个多月。在西门庆鼓动下,二人将武大毒死。武大弟弟武松得知此事后遂杀嫂报兄仇。”
水浒传里的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潘金莲和西门庆勾搭成奸,谋害亲夫一事让她成为了“荡妇”的同义词。直到700多年后的今天,“潘金莲”并没有被历史所遗忘。反而伴随着各种文学影视的创作,成为了一个群众心中喜闻乐见,嘴上又嗤之以鼻的暧昧角色。
由于“生性风流,谋害亲夫”,潘金莲最后被武松剜心而死,似乎死的理所当然。看客看了也拍手称快,武松更是成为了为兄报仇,为民除害的英雄。然而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成见,重新潘金莲的生平时,我们或许会得出不同的观点:
首先,潘金莲天赋聪颖,坚强却不失浪漫:
她少时不幸,9岁就被卖进王家做使女。按照古代的“人生发展规律”来说,基本这辈子就是做下人的命了。但是在王府的10几年间,她不仅没有变成一个“下人”,反而还学会了抚琴作诗这样的风雅之事。女红厨艺也样样精通,姿色气质更是艳压群芳。生把自己“使女”的背景活出了大家闺秀的气质。
其次,潘金莲追求自由和独立,不贪畏权贵:
王大户是清河县的豪门。尽管王大户一直纠缠,作为一个小使女的潘金莲也并没有因为钱和权答应王大户,反而最终无法忍受王大户的纠缠把这事告诉了女主人。王大户因此记恨在心,故意倒贴嫁妆,把潘金莲嫁给了身材矮小,面目丑陋的武大。
最后,潘金莲婚后任劳任怨,忍辱持重:
潘金莲和武大的婚姻,本身就是王大户利强加在潘金莲身上糟践她的报复手段。加上潘金莲生性就喜欢浪漫风雅的事,面对一个身材矮小面目丑陋的丈夫,她也算任劳任怨地维持着二人的感情。武大本来就生性懦弱,受人欺辱时想必潘金莲也连带受了不少委屈。后来武大不堪侮辱搬到阳谷县紫石街租房子住,每天仍然卖炊饼为生,潘金莲也并没有嫌弃,继续跟着武大过。
至于和西门庆的关系,试想一下当时潘金莲和武大所处的情况:一边是聪颖积极,追求浪漫风雅的潘金莲,一边是懦弱本分,矮短丑陋的武大。再加上二人的婚姻本身就是王大户强加在潘金莲身上的报复。在这种情况下,潘金莲对一个有共同爱好,又在物质条件和长相上比较好的人产生好感,实在是人之常情。如果说潘金莲爱的是西门庆的财,那她本可以嫁给王大户;如果他爱的是西门庆的风流不羁,那她也早该和清河县来找她的纨绔子弟们勾搭在一起。所以对于潘金莲来说,西门庆是让她看到能够挣脱她婚姻枷锁的希望。
更值得注意的是,书中多次使用“撺掇”一词,意为“煽动”和“怂恿”。无论是王婆“撺掇”潘金莲认识西门庆,还是西门庆“撺掇”潘金莲给武大下毒。这至少说明,潘金莲自己本心不坏。武大后来捉奸不成被西门庆踢中心口,也并非潘金莲所指使。反而在武大重病卧床的时,潘金莲还在曾在床边照顾。而且在武大屡次受人侮辱又因为懦弱怒不敢言时,潘金莲也不离不弃。这样的潘金莲,要和“毒辣”、“放荡”之类的词挂钩,未免显得太牵强。而且别忘了,潘金莲本人,也是被王大户婚姻报复手段的受害者。
诚然,纵有千般理由,与人通奸固然是道德错误的。但是这样的错误罪该致死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让潘金莲做了700年的荡妇,却让杀了人的武松成为了道义上的英雄?
答案还要从“意识形态”这个我们经常听到,却很少具体了解的哲学名词说起。
简单来说,意识形态(Ideology)指一种观念的集合。而这种集合基于特定的社会形态和背景,集合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如何认识世界的观念集合。而在每个社会形态和每个群体,都会有其主流的意识形态。比如潘金莲时期宋朝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和“农民阶级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有5个方面的特征:
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基于现实的的情况而产生的,比如农民的意识形态是由其每天现实所接触的人和事所形成的。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个人或者群体所接触的所有信息的集合而成(比如宗教、科学、经济情况等),而不仅由单方面的信息所形成。
3.阶级性: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或者说,不同阶级对同样事情的认知是不同的。
4.相对独立性:虽然相同群体的集体意识形态大致相同,但是同样群体里个人的意识形态还是和个人的背景和经历有不同。比如同样是白人基督徒,同样生活在2010年的纽约,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和一个亿万富翁的意识形态显然有很大不同。
5.依赖性: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主要依赖于其所生活和归属的社会以及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
而无论是水浒传成书的明朝,还是书中潘金莲所生活的宋朝。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显然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大部分人都以农耕和小买卖为生。在这种男权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妇人不贞”一事所引起的愤怒,显然比恶意的“强迫婚姻”要严重的多。而“喜爱风流”又“追求自由”的潘金莲,显然会和当时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
意识形态本身并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只是个人或者群体的主观意识的集合。但是其可怕之处在于,群体的意识形态会倾向于表达这个群体所认为“对”的东西,而不是“客观事实”。而且众人潜意识中为了适应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潜意识会默认主流意识形态是正确的。而每个人被周围环境所打上标签以后,便承载了所有不明真相群众对其身份的所有想象和期待。
比如武松被赋予了“快意恩仇”的形象,读者就不会去评判其杀人是否合理。又如潘金莲被打上了“荡妇”的标签,她便失去了作为“正常人”的身份,被“物化”成了一个众人可随意摆弄的“玩物”。而她之前所经受的种种不幸和不公,便“理所当然”地被众人所缩小和忽略。而所有和“荡妇”相关的想象和事情,则会被放大甚至无中生有的继续贴在她身上,让她不得翻身。有关潘金莲“荡妇”一面的各种创作屡见不鲜,更能说明这一现象。
这种由群体意识形态导致的认知扭曲,鲁迅先生在其《而已集》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试想一下,如果潘金莲活在当今的社会中,一个颇有姿色,又浪漫风雅的姑娘,或许不仅不会被扣上“报复性婚姻”的枷锁,也不会有后来“通奸害夫”的骂名。按书中潘金莲的聪颖和坚持,说不定还能成就一个“女屌丝逆袭霸道总裁”之类的桥段。
虽然说潘金莲在水浒传中的戏份主要是为了体现男3号武松快意恩仇的性格,但作者在故事的编排和创作则完全是基于其所处的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然而700年后的现代,一个和“潘金莲”经历和行为相仿的女人,却因为“大众意识形态”的转变而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1997年8月30日深夜,戴安娜王妃与情人法耶兹在巴黎高速公路发生车祸,急救不治,于31日凌晨4时许去世。”
英国前王妃戴安娜遭遇车祸离世,应该是当年最为著名的国际事件。戴安娜王妃生前曾因为其“平民王妃”的出身却和长期投身慈善事业的行为而饱受群众爱戴。她和查尔斯王子于1981年举行的“世纪婚礼”有超过100多万人夹到观看。英国官方宣布,这是300多年来第一位英国王储和英国的贵族小姐结婚,也是400多年来第一位英国王储在圣保罗教堂举行婚礼。
由于戴安娜和查尔斯王子的婚姻长期不合,1996,由现任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出面,结束了两人为期15年的婚姻。群众对此表示极为不满,而一年多以后戴安娜因为车祸离世,更是激起了民众对英国王室的极大愤慨。数十万人走上街头为戴安娜送行,并指责是王室的逼迫最终害死了戴安娜。最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向民众公开道歉,并特许皇宫降半旗默哀,才逐渐将民愤平缓。
民众如此喜爱戴安娜王妃一方面是因为其清丽脱俗的面孔和亲民的行为。另外一方面更是因为其“平民王妃”的身份(实际为英国贵族)成为了大众对于“王子迎娶灰姑娘”童话故事的现实寄托。而王妃之后的亲民行为和慈善活动更为这个“灰姑娘王妃”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然而,另外一面被广大民众所忽略的事实是:
“嫁入王室的戴安娜从来就没有真正融入王室,成为一名合格的王妃。”
除了多次被拍到在公众场合抽烟喝酒,衣着不得体等“不拘小节”,有失皇室礼仪的行为外,戴安娜在和查尔斯王子结婚期间曾多次被爆出有外遇。其中有确凿信息记录的就有7人以上,涵盖了马术教练、地产商、汽车销售员、心脏病医师、古玩店老板等等。尽管英国王室一直极力想降低舆论曝光,挽回王室以及戴安娜本人的形象。戴安娜自己依旧没有收敛,被狗仔队拍到大量参加游艇泳装Party,或者深夜出入情人居所的照片。在王室多次劝阻无效后戴安娜甚至借用媒体公开指责王室。在最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英国王室最终决定结束这段错误的婚姻。却不料离婚不到半年的戴安娜在深夜和情人幽会被狗仔跟踪,最终酿成了这场致命的车祸。
(“温香软玉”事件男主角,汽车销售员的吉尔贝)
究其原因,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达到顶峰和“女权主义”逐渐觉醒的英国,没落王室所代表“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从昔日的主流意识形态变成了小众的意识形态。而对王室成员和其所代表的一切,则自然而然的成为民众口诛笔伐的对象。于是,戴安娜的“不拘小节”被视作是亲民的象征;其也王室多年的骂战则让戴安娜成为了反抗王室“强权”的英勇行为;婚姻出轨则被归因于王室的死板严肃和查尔斯王子的个人问题。戴安娜“丑小鸭变身白天鹅”的故事,更是被民众寄托了太多美好的希望。这一次,主流意识形态再次表达了主流的观点,而昔日身居高位的女王也只能俯身与人民,请求大家的谅解。
相比潘金莲和戴安娜,两人都有为人倾倒的容貌、两人都因为错误的婚姻而铸成了大不幸、两人也都生性浪漫,追求自由、两人婚姻中都充满了桃色绯闻。然而一个被钉在了“荡妇”的耻辱柱上成为了“玩物”,另一个却死后仍被大多数人奉为“天使”。历经上千年,“大众意识形态”无声的在塑造着我们听到,看到的世界,并用实例“教育”着我们该如何对待行事和思考。诸如“30岁还嫁不出去就是剩女”、“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年轻人奋斗的青春都赔进了房贷里”等热门观点无一不映射出主流意识形态。
几乎所有站在主流意识形态对立面的声音,都从屈服到无声,从无声到无痕的消失了。历朝历代,绝大部分人都顺着主流的意识形态给自己设定好的人生前进。因为主流的设定没有选择成本,也无需承担风险。他们从不怀疑,也从不思考,更从未改变过。但凡遇到问题,要么得过且过自我安慰,要么推诿责任。在习惯了被设定的生活后,他们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意愿,也没有了改变自己的能力,最终成为了一个又一个的“发条橙”。
鲁迅在《两地书》中,曾对这种情况有过一样的描写:
“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看一切理想家,不是怀念’过去’,就’是希望将来’,而对于‘现在’这一个题目,都缴了白卷,因为谁也开不出药方。所有最好的药方即所谓‘希望将来’的就是。”
冯小刚的电影里,范冰冰饰演的村妇为了一句:“我不是潘金莲。”只身去北京告了十几年御状。描写戴安娜事件的电影《女王》中,导演借一个小女孩之手,在女王公开致歉时为她送上了一束花。一位是身处边远农村的村妇,一位是历经沧桑的女王,无论身居何处,当恪守自己的信仰时,都免不了被大众意识的洪流所冲刷。而那些历经多年都冲不掉的执念,正是我们人性中的闪光点。
毕竟,人云亦云的生活,虽能维生,但过起来索然无味。与其看着窗外的世界遐想,倒不如亲自呷一口生活的酸甜苦辣。最后究竟是不是姓潘,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后安利一下《女王》这部电影,适合在有心情的时候慢慢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