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游牧民族的战斗力到底是高是低?

来源:华拓网

这篇文章的由来是这样的:

实际上,大多数人远远高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斗力。

在古代,整建制军队的战斗力往往由士兵的训练水平、战术水平、装备水平、兵种以及将领的统率能力决定。这其中,中原王朝的军队除了在军种上比较吃亏一点之外,在其他四项上都占有很大优势,尤其是在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装备水平方面,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差距,不是勇气或者身体素质就能轻易抹平的。

汉书·卷七十·傅常郑甘陈段传第四十: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又兵法曰‘客倍而主人半然后敌’,今围会宗者人众不足以胜会宗,唯陛下勿忧!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今会宗欲发城郭敦煌,历时乃至,所谓报仇之兵,非救急之用也!

这段话很清楚的说明了匈奴与汉朝士兵之间的战斗力差距,而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两者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所决定的。“兵刃朴钝,弓弩不利。”的匈奴人在吸收了不少汉朝的先进技术之后,也只能由五当一提高到三当一。当然,这里的数据抛开了兵种与实战中种种限制,只是个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然而这依然能说明游牧民族在面对中原农耕王朝时的劣势。

这和我们平时了解到的东西好像不太一样,我们平时耳闻目睹的,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如何凶残,中原王朝如何苦苦抵挡,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之类的。先有匈奴,后有契丹,再来是“满万不可敌”的金兵,“弯弓射雕”的成吉思汗,离我们最近的清朝,就是北方的女真族灭了明朝之后建立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做了个简要的表格,来考察一下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间两千年来相爱相杀的历史。

中原王朝与游牧政权两千年相爱相杀一览表

那么在近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真正亡于游牧民族的中原政权究竟有几个呢?

只有六个!

这其中,辽灭了后晋之后曾经在入主过中原一段时间,因受到广大群众强烈抵制而最终退了出去;金灭北宋的巧合成分很大,如果不是赵佶父子相信郭京大仙人的鬼话撤去城防,大开城门让仙兵破敌的话,金兵能否灭掉北宋还是未知数(金兵兵临开封城下时,郭京声称自己能做法破敌,于是赵佶父子大开城门放出其所谓的六甲神兵,被金兵一波平推,直接打进开封,否则以开封的守备程度,完全可以坚持到各地的勤王军来到);清灭明的故事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即使松锦大战之后明朝九边精锐尽失,然而清朝还是得靠着吴三桂投降才能顺利进关灭掉当时已经被农民起义折腾的千疮百孔的大明。这样算起来,也就只有前赵灭西晋,与元灭南宋之战算是比较靠谱的、能够反映游牧政权战斗力的征服之战。

实际上,许多学者都曾对游牧政权与中原王朝之间相爱相杀的历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很多学者都认为,游牧政权在与中原农耕王朝交手的过程中,打不过是常态,打的过才是例外。在游牧民族征服中原的案例中,很多时候也并非是由于游牧民族真的战斗力惊人,而是恶劣的气候或是“王朝周期律”所引发的自然灾害与内乱另中原王朝自顾不暇,才给予了这些游牧民族可乘之机。

中华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一点,是有着完备而详尽的文字史料记载(也就是说,我们喜欢记小黑帐)。因此几乎每次游牧民族对我们的冲击,都会被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而大量衍生的文学作品像评书啦,小说啊,诗词啦又会反复加强我们对这些冲击的记忆,时间一久,我们自然会产生一种“啊,我们以前被北方的游牧民族欺负过这么多次”的感觉。

而游牧民族在刚刚进入中原的时候,往往都不会太守规矩,烧杀抢掠自不必说,关键是经常还要做出一些有悖人伦,灭绝人性的事来,因此中原人民的怨念都会比较重。。。

什么?你问游牧民族的感受?对不起,他们不是彻底被灭掉了就是被我们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同化掉了,少数剩下的几个(像蒙古族和满族)已经变成了“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快乐的融入了我们的大家庭。

PS.有童鞋和我私信了一下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