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与肾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呼吸运动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吸入的清气需要肾的摄纳,肺肾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呼吸的生理活动。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为水之下源。水液经过肺的宣降使精微津液布散到全身,浊液下归于肾而输入膀胱,两者共同参与水液代谢。
在病理上,若肾气不足,摄纳无权,或者肺虚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若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或者肾气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均可导致水液代谢的失常,出现尿少,水肿等。
2肝与脾
肝与脾的关系体现在消化和血液两个方面。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的疏泄,可协调脾胃的升降,有助于消化,脾气健旺,气血生化有源,使肝血充盈而肝气调达。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依赖于肝的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
肝脾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生成和参与血液的循行。若暴怒伤肝,肝气横逆,则可影响脾胃的升降与运化,出现胁痛,食少,呕吐和腹痛腹泻等。反之,脾胃湿热郁蒸,也会影响肝胆疏线,出现胁痛,食少,口苦,黄疸等。
3肝与肾。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与血之间相互滋生和相互转化方面。
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互滋生。肝血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依赖肝血的不断补充,肝血与肾精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故有“精血同源”,“肝肾同源”之说。
肝肾阴液息息相通,肾阴充盈,滋养肝阴,制约肝阳使之不亢,称为“水能涵木”。
在病理上,如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血不足也可以导致肾精亏损,两者均可形成肝肾阴虚证。阴不制阳,水不涵木,又可形成肝阳上亢证。反之,肝火炽盛,也可下劫肾阴,形成肾阴不足,见眩晕,耳鸣,潮热,盗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