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来到北京已经两周多,自从离家读大学以后,这算是我与他朝夕相伴最久的日子。这次,父亲说要来北京之前,我的心情是忐忑的。我总感觉和他会相处困难,担心没有富余时间陪伴他。五十多岁的父亲独自在家会寂寞吗,北京的水土、气候对于习惯南方山水的他,是否也是一番考验?
就这样,我与父亲近一个月的相处开始了。
1 父亲为我烧家乡菜
第一天下班,我想着赶紧回家,怕父亲把厨房弄得一团糟。不过,推开家门,我有些吃惊,桌子上满满当当摆了一桌子饭菜。是我小时候喜欢吃的黄豆红烧肉,还有我总念叨着的炒油菜,搭配着满满一碗的西红柿鸡蛋汤。
父亲擦着手出来,看着忍不住大快朵颐的我,笑呵呵地说:“也不知道你还习惯不习惯我做的菜。”
最爱的黄豆红烧肉第二天,我刚进门,父亲就说,今天我去给你买了一斤核桃,剥好了放在玻璃罐子里,吃核桃补脑,对身体好。对了,我看你家里有干豇豆,我给你炸了酥肉。
馋死人的炸酥肉第三天回到家,父亲说,他把地板帮我擦干净了,厨房里没有抽油烟机专用的洗涤剂,转遍了菜市场,总算买回来了…对了,今天是给你做的番茄火锅煲。
番茄火锅煲2 久违的家的温暖
这番美食之旅带来的惊喜与快乐,生动地出现在每一天的生活中。父亲早上起床后,还主动送我去上班。我再也不用担心网购的东西没人签收,父亲听说可以帮我收包裹,门都不出了,每天兴致勃勃。
他看我很爱吃他做得饭,也变得很健谈,开始与我聊他的生活,当兵时的经历、当年停薪留职下海。他会每晚主动问我,第二天的晚饭还想吃什么。他说去市场买,比超市新鲜。
素菜也做得这么好 难为老爸想着鹌鹑蛋配着鸡腿菇煮汤了 我包的饺子也不错哦我第一次感受到,漂泊在外,家人在身边的幸福。我记起有位学佛同修提过,善待身边的人,让身边的人舒服,就是修菩提心、也是孝顺。以前对这样的告诫,多少有些不以为意,可是爸爸在身边的这几周,体会却更加深刻了。
看来,近十年的两地相隔,我对父亲的了解还是太少、太单薄。我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父亲的形象、低估他的长处,各种费劲心思安排他的生活。我却没想到,我的忙前忙后,让我紧张疲惫、更让我变得心胸狭隘。
3 真正的善待父母
怎样善待父母,才是真正的好?我始终在考虑过。我以为是带着大包小包的衣锦还乡,是季节变换电话里的嘘寒问暖,或是节日团聚餐桌上的推杯换盏。
不过,父亲的这次来京之旅,更让我感觉到他们需要的其实很简单,是儿女的一份理解,是儿女的一份陪伴,他们期待我们抽出时间,陪着他们好好看看日新月异的世界,期待我们放下手机,听着他们絮叨着自己无悔的青春往事。
就在上个周日,我计划着带父亲去军事博物馆和中华世纪坛。我们换地铁时,已经有点老花眼的父亲,手指点着地铁的图标,喃喃自语:记住了,周一坐这个线,还可以再去趟天安门了。
我楞了一下,突然才意识到,那段红色岁月让曾经让父亲激动、难以忘怀。斯人已老,可是情怀尚在。我告诉他,好,今天我们就去天安门。
前几天,父亲又说,他看到别人用微信收付款挺方便。这次我不再搪塞他收现金就挺好,微信可是年轻人的玩具。我放下手上的工作,给他手机装上了微信,手把手地教他如何发朋友圈、如何收款付钱,还有如何发照片,怎样发语音。
我与老爸就这样,我在与父亲的相处中,变得更放松、更松弛了。我不会像以前那样辛苦,总是事无巨细地安排他的生活,常常顾此失彼、患得患失。
我享受着每天父亲给我做好饭菜,即使有时候他还是把厨房弄得一团糟,我会安慰他,我肯定收拾得比他要好。他和我开心地聊着过去的往事,从年轻时候的小学记忆,上山下乡的峥嵘岁月,一直说到我在十岁左右,他随着改革浪潮开始的“下海”折腾。…好多事情,我竟然在以前都没听说过。
我忽然发现,曾经寡言内向的父亲,当说起岁月往事时开始滔滔不绝、变得神采奕奕,它是自信、骄傲和满足的。
就像我第一天回到家,他解开围裙,告诉我饭菜已经做好;就像我带着他站在了天安门广场,他看到了主席像、纪念碑、大会堂;更像在我小时候,他总在校门口等到我走了出来,他赶紧把手上的烟头捻灭,冲着我使劲地招手。
晚上,陪父亲在楼下散步的时候。我有些埋怨他,你以后还是要多来北京看我呢!老实的父亲搓了搓手,说:“下次再上来就是等你结婚了吧!”
我说,何必等那么久呢。他还是呵呵一笑:“我还是想趁着身体能动弹,多干点,能为你多挣点就多挣点吧。”
那一刻,我深深止住了眼角的泪水。我紧紧地缠着父亲的手臂、慢慢地向前走着。我突然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含义。
这位寡言内向的老人,从来都在内心深处用他的方式关爱着我。尽管我们千里相隔,这份关爱始终连绵不断,似家乡菜一般回味悠长,埋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总有发酵到总是让人心醉、缱绻…(完)
老爸赞不绝口的常赢三兄弟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