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
自己就像爱祖国的蓝天
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
而我的个性却为我所独有。
▲歌德
前言
小时候,上美术课,我把太阳的颜色涂成了蓝色,老师的脸一下就黑了。那时候我不是很懂,为什么要跟其他人一样,都要把太阳涂成红色。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中国应试文化教育的硬伤,答案是1就是1,是2就不能是1。后来我去了美国,情况并没有好转,群体言论的暴力依旧存在。
一个普通的留学生,也会不知不觉的去跟着集体去做类似的论文选题。他们聊性,我们就跟着聊性,他们聊轰趴,我们就跟着聊轰趴,其实去之前我只想在那潜心做欧洲文学研究而已。
近段时间,我看到又看到了类似的集体事件。跟你们感受到差不多,南海仲裁事件,国人的爱国情怀被激发得淋漓尽致,朋友圈被刷爆,随之而来的是赵薇事件,微博也炸开了锅。“为了南海,中国顾客不吃炸鸡了!”,一言不合又开始抵制肯德基。
这一系列事件,让我感到头皮有点发麻,群体呼声越大,反对的声音就越小的背后,也许你看到的是社会舆论,看到的是爱国激情,而我看到的只是集体事件背后的去个性化正在侵蚀个性。
- 01 -
-What去个性-
什么是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又叫个性消失,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失去了通常的个体感,产生群体同一感的现象(沈燕清,2007)。
跟水涨船高一个道理,无论是赵薇“疑台独”事件,还是南海仲裁案引发的国民舆论热潮,都是一个群体性的去个性化事件。
许多人的爱国热情是盲目的, 不太懂为什么就被煽动起来的,反正都觉得呼声越高的东西,就不会有错,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判断力。
ROZROZ
著名学者Zimbardo对去个性化有两个解释:
从社会角度来说,去个性化行为是对已建立的合理社会规则的违背;这点很奇怪,换句话说就是,这些群体事件都是异于常态的。我们平时不会在朋友圈刷爱国情怀,我们平时不会在微博喷台独,我们平时不会在大街上抵制肯德基。这些群体事件的发生都是,违背已经建立的合理社会规则的。
从行为者的角度来说,去个性化行为是情绪化、冲动、不理智和退化的。
去个性化说白了就是群体情绪,这时候处在群体中的个体是盲目的,个体的情绪与行为都会因为群体情绪的去个性化,而发生过激的行为。并且去个性化行为一旦发生,就能无视情境,并且自我增强,因此很难终止。事情会愈演愈烈,这就是为什么热点会更热的一个原因了。
- 02 -
-Why产生-
为什么会产生去个性化现象
去个性的情况一旦发生,个体会有意识的人格消失,或无意识的人格占主导地位,通过暗示与感染,个体的观念和情感在同一方向上发生转变;同时,个体倾向于将他人暗示的观点转变为行动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已不再是他自己,而成为一部不受自己意志控制的机器(引自周晓虹,2007)。
催生去个性产生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身份的隐匿;二是责任分散。
匿名性,很好理解,就是别人不清楚你的身份信息。一个笔名,一个网络ID,一个电话号码这些都不能代表你本人,现在互联网时代,这种匿名性的地方就不胜枚举了。
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情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这线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这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骂的最凶的是在网络,为什么网络会催生暴力,这就是匿名性所产生的去个性化影响。
责任分散,原来一件事情的责任需要你一个人来承担,但现在不用了,现在有一群人来承担,心想法不责众,那怕个毛啊。
- 03 -
-Why加深-
去个性化现象为何愈演愈烈
拿赵薇的“疑台独”事件来说,6月27日,由赵薇执导的电影《没有别的爱》杀青,当赵薇与众主创举杯庆祝、欢乐合照时,网上一片质疑和愤怒:有网民指出该电影涉嫌使用台独分子和辱华艺人,认为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呼吁对该片予以抵制。
具体事件大家可以移步去赵薇的微博看看,最近一条微博的评论中,我不用打开我都知道点赞最高的一条会是什么,看完后也果然没有一点惊喜。
评论“祖国立场,没有商量!”获得14W+的点赞数,是的你没有看错,14W!所以其他的我都不说了,你们拉倒本篇文章末尾先点个大拇指!!!再回来看吧。(忍住眼泪)
因为匿名性与责任分散的两个基本环境因素,群体暴力就发生了,群体在表现出攻击性之前常常会发生一些较小的引发人们唤起状态或者分散其注意力的事件。
研究表明,像扔石头、小组合唱这样的活动可能会成为其他更放肆行为的前奏。
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认为别人也和自己想得一样,因而对自己做出的冲动性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
这一点是非常可怕的,而在赵薇事件中第一个个扔石头的人,就是一开始提出质疑的人,一开始只是质疑。
但最终却演变为“祖国立场,没有商量!”14W+点赞的铁一样的事实。在这整一个时间中,其实真正的事实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可怕的群体性的去个性化正在发生。当然不止赵薇事件,近期的南海事件,抵制肯德基事件。
一些媒体也成为了这些时间中第一个扔石头的人,煽风点火的始作俑者。我不去批判,也没有资格去批判哪家媒体评论的好坏,我只是做在一个普通个体的角度来说,整个社会正在变得浮躁,去个性化在群体中愈演愈烈,人们变得失去自我意识。
不自主的就会去逃避责任,大家会自觉把其行为的责任归因为情境而不是自己的选择,个体的道德顾忌自然下降,降到的水平之低也让人咋舌。每个人就看起来都变像暴力机器一样可怕。
- 04 -
-How避免-
如何避免被去个性化
如何避免被去个性化?
在这一系列的去个性化事件中,有三种人。
1、其中大部分人是看热闹的;俗话说看热闹不嫌事情大,这些人会自觉站对,抨击对立面的观点。观点普通,但是可怕之处在于,即使他们的观点不算合理,也会及时的去站队,然后会形成该观点支持基数大的现象,也是去个性化的起始点。
2、还有一部分人是带着明显强烈观点的;言论偏激,除此之外并没有有力的逻辑能站得住脚。可是没有关系,我的观点强烈啊。往往这类人容易成为群体暴力的导火索,成为第一个扔出第一块石头的人。
3、最后一部分人,则是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具备价值判断能力,具有专业的知识素养的人;这部分往往是少数的,观点比较温和平稳的,也是不愿意卷到这些所谓的热点事件中去的。于是事态的发展也会变向的成为,一种不作为的支持里。
各位请对号入座,如果你是看热闹的,那不要急忙着站队,先待在原地想一想事情的始末;
如果你是带着强烈观点想出彩或是牟利的,请不要少了严谨的逻辑和社会的良心,因为很可能你的石头会砸得别人头破血流;如果你是最后一类的少数人,也请站出来,不要用沉默来支持所谓的群体暴力,去个性的暴力。
- 05 -
- End感谢您的阅读-
古斯塔夫•黎朋. (1960). 群众. 见周晓虹(编). 现代社会心理学名著菁华 (pp. 17–21).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兰玉娟, & 佐斌. (2009). 去个性化效应的社会认同模型. 心理科学进展,17(02), 467-472.
沈燕清. (2007). 论网络中去个性化的负面影响及防范. 新西部: 理论版, (10X), 85-86.
今日作者
X&C团队
一个很酷的团队
设计丨樺璃资料丨LLL文丨红猫
编辑丨会赢君、Olivia、Mlz
本文由互撩原创出品转载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