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师父王金宪教导我说:“家庭教育中,心疼优于感慨,感慨优于提醒,提醒优于建议,建议优于意见,意见优于指导,指导优于指示,指示优于命令,命令优于强迫,强迫优于威逼。”
昨天早上快七点了儿子还不想起床,我看时间不早了就叫了儿子几声,儿子醒了,我问儿子今天是不是不上学了,儿子说上,然后穿上毛衣,坐在床上,费劲的想睁开眼睛,但是儿子“失败”了。
看着儿子瞌睡的样子,我特别心疼,想到儿子两个月前还是在那么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之后中间几乎没有过度,就过成了披星出门,戴月回家,从鸟叫学到鬼叫的日子,我觉得也是真难为孩子了,就说:“这么多天你太累了儿子,要不今天上午在家休息休息,补补觉吧?”儿子却不愿意,他说:“妈妈不行,我最多再睡一个小时,晚去一会儿。”
面对儿子的回答,我是惭愧的,因为我原来一直觉得,对孩子的要求不能放松,否则孩子他肯定得寸进尺。
记得师父在紫羽轩智慧家长心灵成长大课堂上,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孩子上学有点儿累了,给妈妈说肚子疼想休息半天,但是妈妈不相信,当场揭穿说孩子是装的,于是孩子说我不上学了,从那以后真的辍学了,气的妈妈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师父说,不论孩子肚子是真疼还是假疼,当妈的都要当成真的去处理,如果孩子真有病肯定要去就医,如果是假的妈妈让孩子上医院孩子肯定不去,这时候妈妈才应该更关心孩子(也许孩子遇到了什么问题不想说也不知道怎么解决),问孩子怎么给老师请假,下午什么课等等,然后让孩子安心在家休息,别说半天了直接建议孩子休息一周,你心疼孩子,说不定孩子下午就上学去了,一会儿也不休息。
师父讲完我却没有想通,难道师父讲的规律也会出现特例么?因为我觉得如果是我的儿子,他巴不得我同意他多休息几天呢。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如果生病我是不允许他在家休息的,印象中可能只有发高烧才可以,只要退烧了立马带着药送到学校去,所以直到现在儿子还对我像后娘一样待他耿耿于怀。
可是昨天为什么我的做法完全两样了呢?就是因为我变了:心情,心态,理念,对孩子的期望,面对出现的问题我的看法和解释……我发现我变了,世界随之改变,对孩子多一点心疼、理解、感慨,少一些威逼、命令、强迫,孩子会比我们想像的更加努力和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