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由和爱情一样,越是禁锢就越是来得强烈!

来源:华拓网

                           陆犯焉识                                                                  ——浅析《归来》中陆焉识的人物形象

      本片将知识分子的命运放置在20世纪中国历史和政治变迁这个大背景上,成为了一曲政治与历史夹缝中的人生悲歌。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其人生悲歌表面上是源于对自身所处时代政治的误读,但本质上是源于个体精神的的独立及自由的坚定追求。陆焉识的人生,演绎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知识分子爱政治和苦难的困囚驯化中的精神对抗·蜕变·坚持。


孤独者的首次归来

        陆焉识因其出身成为了“反革命”,这位怀揣极高学识的知识分子由此开始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长达十二年的劳改生活。在那个尊严·法制与人性无从提及的年代里,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生活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相互隔绝与无休止的攻击下,将他身上曾有过的那时文人高贵的自尊击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瑜的深爱和对家庭团聚的日夜思念。

       一开片,伴着火车穿插而过的轰鸣声,陆焉识在桥下首次归来,怀揣着冲破黎明前的最后一道黑暗的坚毅的心。然而,他的生活,冲破了一道黑暗,只会陷入更为痛苦的绝境。一副狼狈不堪的形象在大雨磅礴的黑夜里悄悄潜入家中,上楼道,爬上楼顶又下来。敲门的节奏的轻重配合门的质感,伴着秋天的雨声,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激动兴奋却又紧张害怕,十几年的囚禁,让这位孤独的守望者活的小心翼翼。并不是所有的久别重逢都让人感动和接受,至少,她的女儿不是这样,她的内心只有因为父亲选不上主角的愤恨不甘。被女儿告发,在火车站旁给抓回去,归来,又归去。




归来后的落寞与感慨   


      自由和爱情一样,越是禁锢就越是来得强烈,这种强烈的追求就像炸药包一样,只需要一根印子,其爆破力是无穷的,到了晚年,文革结束后,饱经思念的他终于可以回归与日夜思念的爱人与家庭,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妻子却突然失忆,他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这位终其一生追求自由与爱的的孤独老人默默跟随着妻子的一切行为,他甚至想出给妻子写信说自己五号回来,让妻子想起自己,未果。弹钢琴,片中给妻子多处特写镜头,眼里饱含泪水却相识未成。这位经历了十二年囚禁生活的硬汉,竟因为妻子的不相识抽泣起来,他的归来落寞无奈。


未寄出的信,勇敢的爱情守望者   


      陆焉识原谅了女儿丹丹被误导的年轻所犯下的错误,想出了念信的法子,得以再回到妻子身边,在二人回忆陆焉识被批判时所写的厚厚的信上,不仅是信的数量,还有那一张张不规则各种纸质的纸上,七歪八扭的字看出了写信条件和环境的备极艰辛。电影的的最后一幕,陆护送冯走在大雪纷纷中,骑着老实人力车,日历上显示五号的日子,此刻,二人已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而作为片中施暴者的方师傅,陆焉识在得知其被抓走留下家中的妻儿,他选择了宽恕与原谅。同自己的妻子一起等待自己的“归来”



       妻子的失忆讽喻对历史的失忆,陆焉识归来的艰辛也是一段历史回归的不易。而他内心追求的宽容和对社会的热爱与希冀,历史的伤痕最终将得以痊愈,新的时代也将“归来”


作者:徐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