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今我们都变成了不会写字的人

来源:华拓网

今天突然发现一件令人害怕的事情,就是突然觉得不会写文章了,准确的说是无法完整的写一段逻辑清晰的东西了,然后我立即打开知乎刷一刷又没有适合自己回答的问题,然后发现每一个问题都难以下笔。突然觉得好惨啊,现在能看的最长篇幅的文字大概就是公众号的文章了,最常消化的文字也就是微博了。在我焦躁不已的时候,看到一个朋友发了一条朋友圈动态:

若有所思状

虽然可能图不对文,但是我还是突然惊到了。啊,对啊,还有日记这种形式啊。想起高中时期,写日记是件苦闷学习之余非常享受的事情。想起来还跟异性交换着看简直不是一般的羞耻哈哈哈。如今长大了,想写一个东西之前会想很多,“我写了这个东西该发到哪儿啊,豆瓣还是知乎啊”,“写出来没人看不如不写了吧”,“想来想去好像没什么好写的,没人关心这些东西的”,各种纠结揣度之后,终究还是难以下笔。

于是我开始反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想办法去改善。

1、作为一个普通的年轻人,我们会阅读什么内容

我是微博的重度用户,关注非常多互联网方面的东西(因为本身也在这个行业工作)。所以第一个渠道就是社交软件,我的手机里装有微信、微博、知乎、豆瓣、Same、陌陌等许多社交软件,会去关注很多大V网红。第二个渠道就得感谢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让我们几乎可以零成本的获取信息,即各种新闻聚合类App,36氪,界面,即刻,豌豆荚一览,知乎日报,各种微信公众号推送,匆匆扫一眼然后一键保存到印象笔记,于是也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再仔细去看了。

2、我的阅读并不“碎片化”,为何仍然没有成长

你们发现第一点里面那些内容的共同点了吗,对,内容本身并没有任何问题,都是行业内顶尖的一群人发出的声音。但最大的问题也出在这里,内容本身再精妙而轮到我去阅读的时候它也变成了二手信息,变成了中规中矩的总结贴。从这个角度来说,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的阅读面变得非常狭窄,全部来自于行业的意见领袖的二手信息,是已经被别人细嚼慢咽过的信息,美其名曰:“行业信息”。

3、过多沉浸在意见领袖的声音里,会让年轻人发生认知的自我偏移

我想不出太准确的话来形容这种感觉,总之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后,你会觉得,啊,我关注冯大辉,关注池建强,关注霍炬、关注阑夕(吐槽:最近老司机飙车有点厉害啊哈哈哈)关注大象公会、关注世相,关注各种知乎网红,豆瓣网红,微博网红,看到“优秀的产品经理,必须翻过这三座大山”立马点开大概扫一遍小标题,然后若有所思。时间久了,你内心会觉得自己也是混在行业里的人了,各种大V的站队,动态我都知道啊,今天和哪家撕逼明天和谁干仗都有看好戏啊。其实呢,跟你一点鸟关系都没有,你依旧是个不知不觉就开始意淫的毛头小子,并且开始变得心比谁都大,需求还得落地呢,人啊,不能一直飘在半空中。

4、如何重新捡起笔头,写一写真实的我们

首先,必须得澄清,上一点里面提到的内容,确实都是非常优秀的内容,也非常感激那些行业里的前辈仍然不忘教导后生,并将经验无私的奉献出来。自己成长不了,要从自身找原因,怪不得客观条件。是不是那些内容我们就不应该去读了,不是,而是读完了要写,写什么,随便,对,是随便。甚至我们不需要阅读也可以去写,今天天是蓝的,饭是香的,拉了泡屎是非常享受的,都可以写,都值得写。于是我在简书上建了文集叫做每天都要写字星人,然后就有了这篇絮絮叨叨的文字。

阅读本身并不能让人成长,阅读之后的思考才能。照平时来讲,文末了我也会装模作样的放个什么博客地址,微信号什么的,似乎自己的那点小心思还会时不时开始作祟。而此刻我确非常放松,管他娘的呢,随便写,写个爽,至于写作,也许是个严肃的事情,那也得等成长起来再说,如果你还在纠结,我就送你胡适先生的一句话: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