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你考公务员你偏不考,你看,现在帮你去相亲市场腰杆都不直,条件好的男孩子都要求女方是老师、医生、公务员,张妈妈家的……”
“好了,我要去收快递,挂了”
糖糖挂上电话,整个人都不好了。
她发了条信息给好友阿菲,“真烦,我妈妈又在唠叨我相亲的事,还嫌弃我的工作”
“妈妈们都是这样唠叨的啦,我昨天还被我妈数落一上午呢”阿菲回复
可糖糖觉得,她和阿菲不一样。阿菲的妈妈她见过,会当着糖糖的面数落阿菲的衣服,发型,身材,就是那种啰嗦妈妈的碎碎念,阿菲都会嬉皮笑脸的顶回去“照你的审美打扮,我只能给你找个60岁的女婿。”
糖糖妈妈在外人面前总是礼数很周到,只有在单独对着糖糖的时候,会有源源不断的抱怨,若是抱怨别人,糖糖会附和或者安慰,可往往当妈妈心情越来越糟的时候,就会把矛头指向糖糖,“你就是这么没用”,“你看看那谁……”“反正我说的话你总是不听”“反正你也不在乎我”
这种时候,糖糖往往只有力气保持沉默,根本不可能像阿菲那样顶回去 因为只要一开口就会激动崩溃。但她觉得自己永远也不可能让妈妈满意。
就像今天一样,妈妈在电话里再一次充分的表达了她对糖糖工作的不满。
若是自己工作的带劲,倒也不怕妈妈唠叨,偏偏这工作,也一直是糖糖的痛。她毕业时考过公务员,没考上,没好意思跟家里说。后面挺不容易找到这个大公司,说出去很多人也都耳熟,总算是满足一点体面。公司很大,人很多,糖糖一直在里面说话做事都非常小心,可是3年多了,还是做着很基础的事情。
她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好像每个人都需要讨好,越来越累,越来越不知所措。
在公司里面对同事,她常常有种焦虑,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对。和同事沟通,无论是工作还是闲聊,她总需要压抑着不断升起的焦虑和紧张感,尽量陪着笑脸,笑脸总归是没错的。可是事后她一回忆,又会觉得自己言行不当,再观察下那个同事,果然好像对自己变得冷淡了起来。
可是另一方面,碰到感觉亲切的同事,她又会特别掏心窝子,一不留神就变得滔滔不绝,过后又开始后悔,说了不该说的话,“都是我在说,她什么都没说”,她越来越担心别人的亲切不过是应酬,她从不觉得有人能单纯的觉得她好。
只有回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才能喘口气。
她常常想辞职,可是若换不到更好的工作,妈妈那边,岂不是更是没法交代。
有一天,领导在全部门批评了糖糖的工作,尽管没有点名,糖糖瞬间觉得所有同事看她的眼神变得复杂起来,中午,她一个人来到公司附近的小花园,阳光明媚,可她的心中仿佛被一块大石头压住。为了不哭出来,她逼着自己看向别的地方。
“我可以跟你玩儿吗?”一个小女孩对着一个小男孩说,男孩正蹲在地上玩一个电动的小火车。
“不要”,男孩很直接的回答了她,拿起火车离开了。
“妈妈他不跟我玩”,女孩有点懊恼的对着糖糖这边喊。原来女孩的妈妈,就坐在糖糖旁边的凳子上。
“哦,这样啊”妈妈笑眯眯的。
女孩看看妈妈,扭过头,又跑向前面两个玩球的女孩,“我可以跟你们玩儿吗”
“可以”三个女孩开始追逐在花园里。
突然糖糖就哭了,这样的场景在糖糖的童年记忆里也有过,但当时妈妈是把糖糖数落了一顿“女孩子家这么脏,人家怎么会跟你玩”。糖糖还记得之后,自己洗着玩耍时弄的乌黑的手,羞愧的不得了。
女孩妈妈一句笑眯眯的“这样啊”,仿佛洞穿了整个真相,事情就是“这样啊”而已,别人不跟自己玩,就换一个人好了。领导批评工作,就调整改进就好了。哪儿来的那么多对自己的折磨。
糖糖的妈妈挑剔,常常觉得自己比周围的人要优越,可在国营厂里做事,也没什么事业机会,和丈夫也不算和睦,诸般不顺,都通过女儿发泄出来。随意的评价,指责已经成为她对待女儿的行为习惯,想着是教育孩子,觉得合情合理,很少想到“孩子也有感觉,也会难过”。
所以糖糖的整个童年都在寻找一本“父母满意手册”,为了符合妈妈随时随地会冒出的各种评价标准,比如要干净,不能大声说话,要成绩好,糖糖努力的做着,但妈妈还是会不断提出“没有眼力劲”“不会来事儿”这类相当模糊很难执行的标准。糖糖只好对自己越来越严厉,越来越乖巧。
她被那些评价追赶着,一定要做些什么,才能躲开羞愧,就像当时洗手时想的一样。
这种模式渐渐渗透到糖糖的人际关系里,她对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甚至会猜测想象。无论怎么理智的告诉自己“每个人都不会太关注别人的生活”,还是会觉得别人在关注着自己,并且随时随地会对自己做出评价。这个世界对于她是危险的,如果做错了什么,一定是会被怪罪的。她兢兢业业的去寻找另一本“人际交往手册”,希望能学会某些“规矩”,就再也不会犯错,能够获得别人更好的评价。
但其实,无论我们怎样控制自己的言行,始终都无法真正控制别人,这就是人际的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如果从小没有一个“稳定”的父母(像糖糖妈妈那样,总是随着心情随意改变着对糖糖的要求)人就会特别想要控制感,有的人是不停的索求,有的人则是乖巧讨好,总之要让对方稳定下来,稳定的对自己好,稳定的爱上自己。他们缺少一种对自己爱的笃定感。
人只有拥有了这种笃定感,才会开始去认真打量这个世界,去探索发现,原来人的行为有那么多千奇百怪的原因。开始去跟别人交往,有时候去试探别人的边界,有时不小心越界了,对方表达出来,我们道歉改正。直至越来越熟悉对方,终于成为相处舒服的朋友、爱人。在这个过程中,反而很少想到自己,因为无论别人怎样,都很难动摇我们对自己的爱。
如果你也被童年时父母给你的评价所追赶,请试着停下来,看看现在身处的世界,早已经比当年仰赖父母的童年宽广。请相信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果做不到,就自己爱上自己,无论如何,找到那份笃定感吧。
先试着有一分钟不再评价自己,只是静静的呼吸,感受自己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