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着把一件事做成

来源:华拓网

管理,就是学着把一件事做成

从我自己的观察说起,专业是人力资源管理,所以开设了许多与管理相关的课程,例如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六大板块细分的课程。这些课程里提到「管理」这个词,总觉着有些高端大气,让人摸不着头脑。

有时候,不禁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毕业后还不是直接从底层小事开始做起,那管理究竟能做点什么?

在逐渐的学习中,自己也在积极思考每门课程究竟在学什么知识?这些知识究竟有什么实用价值?一边看书中内容框架一边在思考这些问题,这个过程给我一些体会:管理是一种做事的思维模式,管别人的前提是自己先练就这样的思维。

管理,什么是管理?每天呼喊下属做这个做那个?其实,仔细想想,上级领导指挥下属不正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诸如人力资源战略、培训战略、绩效战略、薪酬战略这些企业细分的战略不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总体战略嘛?

管理,就是学着如何把一件事做成。

我们每个人,可以说是整天都在做许多事情、完成各种任务。虽然成长的各个阶段所要做的事各有不同,但是每个人总是在做事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这样才会有更好的前途和未来。在回忆我自己的经历时,有做成过一些事,当然也曾中途放弃过很多事。总结过往那些或成功或失败的事情,用管理学知识尝试分析为什么成功了、为什么会中途放弃甚至是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想这专业课的学习便会多了些指导性和实用性。

向别人学习,学习的是什么?

“你看谁谁谁考了第一名,你应该向人家学习”我们常被家长或者身边的人这样说教。向第一名学习,我想家长更多的是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一名那样的人,是不是听起来有些荒唐?

在我看来那些成功的背后,是那些优秀的人成就了这件事,而不是这件事成就了某个人。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也就是学习他们如何成就了这件事,在其背后优秀的品质的光环笼罩下,我们更应该去思考哪些是自己自身有的,哪些是自身没有的,而那些没有的正是我们自己下一步需要学习和改善的地方。

可能会让你有些失望,邯郸学步,结果终究不会太好。

向秋叶大叔学习,究竟学习的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学习秋叶大叔如何把这件事做成了?

1.为什么做这件事

2.为什么你来做这件事,别人不可以?

3.着手动工之前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掉?

4.如何整合资源,有效发挥其作用?

5.如何平衡沟通各方面关系

6.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降低标准

7.一切的结果都是以过去的积累为积淀

8.最后,确保以上的思考,也就是思考本身是否存在问题

做事,不一定亲自体验才能明白

有些人能把一件事做成功是必然,这是哪一群人呢? 对别人的各种框架提炼出个人的结论,然后发展成自己的思维能力。 以上分析并不是标准答案,但是通过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案例,思考一下自己该怎么做。

最近,导师安排了一个课题的申报。组了一个小团队,然后几个人商量选题,百度查找了些资料写了一份申报书。最终能否获得批准,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仔细想想,这份课题申报书不就是一份策划书嘛!

这次课题在下发文件时,已经给出了需要填写内容的表格,只需按照这个框架进行填写即可,主要的四部分内容如下: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课题研究内容(大纲)、调查方案(实施计划和步骤)、团队优势

这四条内容同样适用于我们要做的所有事件。在打算执行一件事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四个问题。

▎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我的理解,不妨换一种问法问自己,你期望这件事能给你带来什么?也就是说在做一件事之前,我们应该首先清楚自己做一件事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例如自己最近要找一份实习工作,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有三个理由:1.不愿意跟着学校实习,我知道学校安排的实习单位那种工作状态是我不喜欢的;2.一年后大四毕业找工作时,丝毫不会给自己的经历增加一点筹码;3.愿意做一些尝试让现状变得好一些。

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迟早都会成为那样的人。

▎需要做哪些工作?

在写这份课题申报书,这部分内容斟酌花费的时间最久,因为小组成员们都没有相关的经验。

光是确定自己想要做某件事,如果不知道做这件事究竟由哪些细小的工作组合而成,也不清楚整个任务的工作量,做一半,这件事可能就会放弃了。

这个问题自己有深切的体会:

某次,舍友要做一个讲课用PPT,想让我帮忙。他先说了形式——自己为内容配音+PPT动画自动播放内容,最终做成一个视频。这么做是为了方便自己不用讲了,然后直接播放视屏就可以。

然后问我是否可行,我说你先把PPT的内容从课本里提取出来再议其他事。PPT虽然可以实现这种效果,但是成本很大,不是你我能够做到的。

他说:三天什么也不干,就做这个还不行吗?我说够呛,我给他说了自己之前用PPT制作视频的经历。整整四分钟的一段视频花费了24个小时,从前后规划,内容材料的寻找编辑,中期制作,后期检查,用了整整三天,平均每天8个小时。关键是这个视频的背景音乐是一首歌,而不是配音。

最后,只能做一个普通点的PPT,小组成员还是得亲自上去试讲。

我的舍友,我想基于两个方面他才会这么想,第一在网上看过一些相关视频,一边解说画面一边在变化;第二见过我做PPT动画效果,而且最终的视频。我想正是基于这两点才会产生这种想法。这么做的最大的危险在于,自己并没有做过这件事,对自己和这件事本身压根不清楚。

事后给我很大一个警示:在不知道自己能力之前,请三思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并尝试手写一份要事提纲。

▎如何做这件事?

目的、目标以及任务量已经确定,接下来需要整合资源,有章法地去做这件事。

用简书写文章时,有时候会写很快,有时候想了半大天也写不出一段话。快的时候一小时可以完成一篇1500字的文章,写的慢的时候,可能一小时仅写了100字的一段话,期间以查找资料的借口乱点乱看网页,然后一看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思路就断了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问题在哪里?在动手写这篇文章时,自己压根没有想清楚该写哪些内容,该怎么写,所以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写不下去了然后跑去干别的事了。相比那些写的比较快的文章,则可以顺利地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表达出来,最终成文。

精准地预判一件事能否动手开始去做,最终做成什么结果,然后把每一个细节安排在某段时间去完成,这些技能需要在不断的经历和做事中逐步强化。

▎凭什么这件事由你来做?

由于这份申报书是给别人的,况且从未谋面,所以应该得告诉别人,做这件事你的优势在哪里?凭什么这件事由你来做?

对于即将要做的事,在还未开始动手做之前,就应该把这件事当做一个项目对待起来。尤其是那些未经历过的事,想要把事情做成,那就更应该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想清楚,然后像这样写一份纸质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