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诗意千浔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对于艺术的痴爱,性情的淳朴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试问如此清明娟秀的女子,何人不慕!1955年,正像张清平所说,那只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境地,真正的政治漩涡还为出现,我想以林徽因的性情和细腻,再加上他弱柳扶风般的身体状况,如何能经得起“文革”的折磨,因此林徽因是幸运的,可怜的是思诚啊,近二十年的孤苦和折磨,呼天抢地啊!不知小说中为什么出现“文革”还用“……”隐去,文革对这一代文人的打击还需要再成为秘密吗?之前看过冯骥才的《空屋》和贾平凹关于《古炉》这本小说发售后的采访录,我们甚至能看到“十年浩劫”不仅带给当时那一批文人影响,而且能看到其对于下一代人心灵的巨大震颤:叶圣陶《空屋》里我们能看到比鬼更可怕的“文革”,童稚的冯骥才看到自己的父亲被绑着在屋顶上批斗,“他随时都可能被推下来或者自己跳下来。”他母亲则被强求跪着和别人在大街上赛跑,红卫兵用斧头和棍棒捣毁了“我”家,在童年的冯骥才看来,他们随时都会进家里来要了他们一家人的性命,现实带给他的恐惧已经远远超过了那间“鬼屋”带给他的恐惧,相比之下,那个“鬼屋”反倒带给他超脱和超然的感觉。“于是我整整一晚上享受着这空屋。”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冯骥才是这么说的!
贾平凹在采访录中说,文革影响了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一代文人,更影响了下一代人,无论是红卫兵们还是所谓的“资产阶级”的子女都无学可上,于是就出现了知识断层。多少红卫兵们后来一生生活在悔恨当中,多少“资产阶级”子女们幼小的心灵一度受到创伤,很难弥合!
因此说林微因的去世是幸运的,作为一个诗人、美学家、建筑学家她所给后人们留下的是知识财富,更给我们留下的是对美和诗意执着追求的精神,只是我很难想象当饱受“文革”折磨的思诚与徽因在天堂想见,看到一个苍老而憔悴的思诚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抱头痛哭吗;还是感慨命运的不公;又或是心平气和地看淡世事,不委屈,不抱怨,继续携手做他们钟爱的建筑学研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