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岁多的宝宝,打人,扔东西真的需要各种管教工具吗?他们更需要爱与

来源:华拓网

昨天看到公众号一个大号发了一篇文章《打人,扔东西,不听指令,如何给一岁多的小娃立规矩》,初看像个伪命题,实际上真是个伪命题。

而我儿子六六,正好处于一岁多的小娃阶段,打人,扔东西这样的事都一一经历了。

好像这样的孩子都会变熊?如果家长放任不管的话,而我自己真是一个完全放任的家长了。

先说说扔东西。大概我六六一岁半前后,特别喜欢扔东西。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把餐桌上的一筒筷子全部扔下桌,扔完后还拍手鼓掌,每次这样都会让他奶奶如临大敌:

做了坏事还拍手鼓掌,简直了.....

但是,我从不会说什么。随他扔,扔完后吃完饭后再捡起来洗一下。

我知道,这是孩子在探索上下空间的时候到了。

把物体从高空抛下,再落到地上,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过程。大人知道这是自由落体,可是孩子不知道。也许他的小脑袋瓜现在转得跟牛顿一样快呢。

总之,我从来没有说过他一句,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那段时间,他拿到什么就扔什么。家里的东西被他扔得乱七八糟,无处安放。

等他扔完,我会叫上他一起把东西放回原位。放回原位的过程中,他又会继续扔,甚至不准我把积木全部装回积木箱。装回去了又被他不耐烦地全部倒出来。

这也许就是他的空间秩序感吧。小小娃没有什么无理取闹,我们认为的无理取闹只是因为我们不懂他们。

过了这一阵,现在一岁八个月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已经不再开始乱扔乱放了。相反,我每次都会叫他把东西送回原位,他现在用完东西放回原位的习惯比我还好。

那天,他在玩过家家,我拿了个瓢舀了水,把水倒进了他正在“炒菜”的平底锅,顺手就把瓢放在了地上。结果六六立马就起身,把瓢放回了水缸旁边——它原来的位置上。

一个垃圾没有扔进垃圾桶,他捡起来再扔,还是没有扔进去。轻飘飘的包装袋,他硬是扔了四五次,直到最后扔进了垃圾桶。惊呆了我。全程没有任何情绪,只是当做一件未完成的事。

至于打人,我从来没有教过六六大人,所以一岁半以前他都是不打人的,别人打他也不还手,只是躲开或者尖叫表示抗议。一岁半以后,也不知道怎么就会打人了。

当他打我的时候,或者打爸爸的时候,关于打人这个事,我并没有完全放任,而是把他的手抓住,不让他继续下去,然后告诉他,要轻轻地摸爸爸或妈妈。然后示范给他看。

最近几天的记忆里没有打人的时候,可能打人这个事还没有完全像扔东西那个事一样消匿不见,偶尔还是会有,但是我丝毫不担心,只是时间问题,过了这段时间,他一定不会打人了。

这一点我很有自信。

而那个大号的作者介绍了一个1~2岁孩子的管教小工具,叫暂停法。

1,当孩子发生不当行为,立即停止他现在的活动;

2,用最简短的语言描述他现在的行为是不对的,譬如“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

3,把孩子放在一个没人打扰的地方,等待他的情绪平静下来。

4,当孩子平静后,立即拥抱他,夸他做得好,并且重新投入原来的活动中去。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管教方法的漏洞百出。

1,一个1-2岁的孩子,能有多少不当的行为。一个孩子在父母宽容和理解的状态下长大,不可能会成为一个熊孩子。

2,而告诉他“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更是强化他这样的行为,孩子就是这样叛逆开始,各种“不能”,当真正你需要让他不能的时候,他却能得不行。

六六和他最好的玩伴咯咯就是这样,六六我从小都是不太管制他,任由他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他的好朋友,只比他大二十天的孩子,从小被妈妈限制着行为,所以他们的“听话”程度就千差万别。

他们一起去超市,六六和咯咯看到一个扫把和一个簸箕,立刻飞奔过去,一人拿起扫把,一人拿起簸箕。我还没来得及制止,工作人员立刻喊了一声,“嘿~”六六一听,立马把扫把放在地上,而而咯咯,被工作人员强行抢过簸箕还不肯,各种哭泣和反抗。

一起在公园里玩。两个人被马路上一只小狗吸引,都不约而同往马路上跑。咯咯妈妈立刻跑过去,口里不停地叫着,“不要去马路上,不要去马路上”,可是咯咯还是直接跑过去,被妈妈强行哭着抱回来。而六六的行为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我对他说,六六,回来。马路有车。他就会停住脚步,再回到我身边来。

这也是经典的《狼来了》的故事的翻版。

3,这么小的孩子,把他放到一个地方让他单独站着,美名曰“暂停法”,我觉得还是“罚站法”,换汤不换药呀。他们也不会反思,只是为大人的这种行为不能够理解。

4,第四点更是和第三点矛盾着。孩子都要被大人这种反复的行为弄糊涂了。一下子把我放在一边,一下子又抱抱我,还说我做得很好。似乎听见孩子世界观崩塌的声音。

当然,我不是群盘否定这篇文章,方法是好方法,只是真的不适合这么小的没有是非对错的孩子。他们更应该被宽容以待。这样长大的孩子只会更听话,而不是更熊。

他们不需要管制工具,只需要爱与宽容,还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