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2 月读书笔记(十二)

来源:华拓网

书名:《神学与哲学》 作者:潘能伯格(德)

背景资料: 费希特

生平经历

哲学思想

在费希特的著作《自然法学基础》(1796)中,他提出自我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客体的自我意识,它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体存在。这些(其它)客体共同影响并召唤起每个单个个体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这个观点是由他的认识论(Grund lage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知识的科学)所延伸出来的,他证明了每个自我的意识产生依赖于每一次它对非我的把握(用费希特的话说,就是自我设定非我)。由这些观点所导出的我/自我之间的差异(自我在自身中设定非我与自我相对立)最终发展成了费希特的认识论(绝对自我,自我设定自己本身)。

费希特以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作为解释经验的唯一源泉。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是自己设定自己的存在。绝对自我,或上帝是精神世界的命令,它是个体自我(有限自我)的原因。感觉世界和独立客体(他们也由绝对自我设定)是“非我”,或者说是在与自我的精神斗争中使自我获得意义的自我的对立面——外在世界。像康德一样,费希特也相信内在精神的价值、人性的合理性、自我责任,以及自由的重要性。

政治理论

费希特由一种自给自足的观点发展出他的国家理论。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该控制国际关系、货币价值,并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由于为了达成意识需要与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费希特认为在不同的党派间必须有一种彼此之间的共识(relation of right)。

教育思想

影响和扩展

在化学反应中,两种物质化学反应,必然是化学物质内部原子相互争夺核外电子的相对高级的运动变化。在变化中,物质依然具有保持原状的趋势存在,这种趋势通过发然,燃烧或爆炸表现出来。恩格斯说过:“热是排斥的‘力’,因而逆着重量和化学吸引的方向起作用的”。太阳的热就是太阳体内的氢进行核聚变反应而产生的。在物质化学反应的一定程度上,物质化学反应的状态成为物质存在的状态,又有一定的持续性成为这种运动状态的“自我”。

“自我”不光是保持自己原来运动状态,而更重要的是使“甲”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是“甲”,为此而表现出自卫的能力。就像将木棍敲在石头上,被石头反弹回来一样。“自我”在物质运动、变化、发展中,表现出一种力抑制着物质的运动变化,就是说它的力尽可能地使物质少变化,甚至不变化,对物质所受的外力进行抵抗。如果不是这种力的存在,“人真正地一次都不能踏过同一条河流。”然而黄河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想踏多少次就踏多少次。

无穷无尽,交错复杂的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在趋向稳定的“自我力”的作用下,通过有机组织和合理配合形成了生物运动。

生物相对于非生物是稳定的,相对于组成生物的元素的非生物存在形式的稳定的。相对难以任其自然摆布,相对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这个独立性就是其“自我”的具体表现。生物的“自我”表现出生物的具体特性,可以对自然界各种外力产生适应性以减轻对自身原来存在状态的破坏。生物“自我”的关键在于保证生物生存,其次就是尽可能的保证生物现状免受破坏。

生物的“自我”不但表现在任何一个生物体而且表现在整个生物界。因为任何一个生物体的“自我”相对于来自自然界的外力有限的,由于外力而使生物体的生命总会有终结的时候,然而整个生物界却必须继续存在下去,总的“自我”要求产生了生物体短暂的生命对无限自然界的长期适应性。因此,出现了生物的繁殖。

物质世界的“自我”是复杂的,有局部的“自我”和整体“自我”的矛盾,物质“自我”同物质内部部分的“自我”的矛盾,各自的“自我”竭力地保证自身的存在以及自身的存在状态,随着外力的作用而将物质消灭,其“自我”也随之转化到更大范围的“自我”之上。

然而物质的“自我”却有其自身倾向就是静止,这种自身倾向同自然界在矛盾中妥协,形成和稳定和平衡的状态。我们所看到的物质是运动的,但它却是静止的连续。这个静止时任何一个时点的状态,平衡和稳定仅仅是静止的趋势同自然界的妥协。

“自我”是物质自身的肯定,是对物质存在状态的肯定,而运动变化却使在这一时点的物质永远不存在了。“自我”就是保证物质静止的倾向。然而当静止不可能存在时,却尽可能使物质接近静止而存在。其表现就倾向于物质自身的存在状态,局部的“自我”融化于整体的“自我”。

伟大的哲学家费希特发现了“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也认识了“自我”,但由于当时社会局限性和历史局限性,不能将其本质揭示出来。不得不用唯心主义理论进行解释。我们对他的理论进行批判的吸收,使这种理论适应新的社会条件。通过自我理论解决现代社会面临的自然界的疑难问题和神秘现象。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要著作

1793《试评一切天启》Attemptat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

1796《全部知识学的基础》Foundations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Wissenschaftslehre nova methodo)

1800《论人的使命》The Vocation of Man(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入心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