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从小喜欢历史人物,填报大学专业时一心想报最热爱的历史专业。但是,父母苦口婆心地告诉他学历史不好找工作,劝他改报金融专业。最后,小A填报了南方某大学的金融专业。
小B在国企工作了五年,准备脱产出国深造。可是,领导告诉他单位要选拔中层干部,错过机会就可惜了。最后,小B放弃了出国深造留下来参加干部选拔。
小C是个事业心很强的姑娘,一心扑在工作上,年近三十也不着急结婚嫁人。可是,身边的朋友们相继结婚生子,架不住闺蜜团亲友团的威逼利诱,最后,小C加入了相亲大军。
ABC们的例子处处可见,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听从内心就这么难?
因为人们惯于服从权威
上个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做过一个关于服从的实验。让工作人员扮成学生,志愿者扮演老师。老师和学生分隔在两件房子里,互相看不见对方,但能听见对方声音。
实验布局图然后,由学生记忆词组搭配,老师负责抽问。如果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就要给予学生电击惩罚。在老师通过麦克风听见隔壁房间传来“惨叫”声时,不少志愿者要求停止实验,但是在心理学家礼貌地要求下,他们选择继续实验。事实上,隔壁学生并没遭受电击,真正的实验观察对象是扮演老师的志愿者。
回答错误电击惩罚实验结果表明,65%的志愿者尽管内心挣扎,表情痛苦,还是会继续进行实验直到电击开到最大。只有35%的志愿者会强烈要求退出实验。但是,没有一个人选择到隔壁房间查看“学生”的情况。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深刻地揭示了权威对于大众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领导师长、名人权贵、偶像明星等都是权威的代表。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但是人们还是习惯于服从父母长辈的意见,追随名人权贵的足迹,购买偶像明星推荐的产品……
这种服从权威的惯性思维背后,其实潜藏着三个认知逻辑:
1、普遍认为生命有限且选择错误的代价巨大。比如“一步走错,步步皆错。”
2、普遍认为权威者比自己更聪明,他们的阅历能减少自己的试错成本。比如“爸妈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
3、服从权威意味着责任转嫁,可以将失败的责任推给权威者的失误,从而减轻自己的痛苦。比如“当初要不是听你的,我也不会嫁给这个没良心的男人。”
这三个认知是如此根深蒂固,回避责任的诱惑又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人们往往服从权威而不自知。
因为难以保持个性
米尔格拉姆还做个一个著名的实验——从众实验。
让几名志愿者背对着电梯门站着,当观察对象走进电梯发现自己跟电梯里其他人的朝向都不一致时,会明显感觉到不舒服。然后会不自然地扭动身体,慢慢转过身去,以此保持跟周围人的一致性。
从众实验 从众实验这种电梯尴尬效应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当周围同龄人都结婚生子的时候,单身者会感到格格不入。当周围同学都忙着投简历找工作的时候,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会感到迷茫无措。
人类是群体性动物,与众不同会带来心理压力。当融入集体的意愿超过保持个性的意愿时,从众就产生了。
为什么在电梯里,这种感觉就特别明显呢?因为电梯狭窄的空间压缩了人群的距离。换句话说,距离越近,融入集体的意识就会越强烈。这也是为什么过年期间家庭团聚的时候,在外打拼的游子会开始动摇继续外出打拼的决心,而一旦春节结束回到工作岗位后又一切照旧。同理,越是特立独行的人,他的圈子会跟同龄而从众的人越不一样。
因为夸大未知恐惧
还是米尔格拉姆,51岁英年早逝的伟大心理学家,还做了家喻户晓的社交网络实验。任意设定一个收信人,然后让实验对象邮寄给自己认识的一个人,以此类推。经过六次中转后,这封信成功地寄到了设定人的手中。因此米尔格拉姆提出了六度人脉理论。同时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见解:很多时候当人们觉得自己孤立无援的时候,科学理论上并非如此。
社交网络实验试想一下,如果让一个小学生将一封信寄给马云,人们的第一反应都会觉得难度太大,几乎不可能完成。但是,这个学生如果经由父母、师长等人际关系其实是可以做到的。
夸大未知的恐惧,往往会限制人们听从内心。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叫《小马过河》,当小马战战兢兢趟过河水的时候,它会发现自己当初对河水的恐惧其实非常可笑。
生活中对未知的夸大恐惧描述还有很多。其实稍加推理,没有几个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夸大大龄者学习外语的难度,结果大龄学好英语的人大有人在,如王石、潘石屹等人。夸大跨领域从业的难度,结果跨领域做得风生水起的人大有人在,如英语老师的锤子手机、相亲节目主持人的重庆小面等等。
人们之所以对未知夸大恐惧,原因有三:
1、舒适区向心力。围绕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向心力的拉扯,难以挣脱。同理,假如把人的生活想像成匀速圆周运动的话,人就受到向心力的作用而保持在固定半径内活动。为了让人保持在固定半径活动,夸大半径外的恐惧,就是一个不错的法子。
2、急于求成、缺乏耐心。继续上文中提到的例子,让小学生寄信给马云。当关注点放在最终结果”寄信给马云“时,事情的难度会引起大脑不小的恐慌,而恐慌往往会让人的大脑和肢体都冻住,就像突然看见草丛里钻出一条蛇,第一反应不是赶紧跑而是被吓呆。
但是,只要稍微分解一下,不要那么急于求成,目标往往没那么遥不可及。寄信给马云可以分解成寄信给马云的助理,马云助理的大学老师,大学老师的女儿,大学老师女儿的闺蜜,大学老师女儿闺蜜的儿子,闺蜜儿子的同学,你的远房表姐。寄信给远房表姐?这不是小菜一碟的事情么?
3、社会评价体系单一。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老爷爷到集市卖驴,用驴换了羊贩子的羊,又用羊换了鸡贩子的鸡,又用鸡换了果农的苹果。回到家后,老奶奶不仅没有骂老爷爷,反而高兴地说:这苹果真新鲜啊。
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单一的指向要么有钱,要么有权。这就像大自然评价动物要么会飞,要么会跑一样可笑。社会评价体系单一导致社会容错度低,导致多样性无法伸展,整个社会的舒适区向心力就会异常强大。
为什么听从内心就这么难?这跟意志力、学历、智商、家庭背景没啥关系。而是群体惯于服从权威、难以保持个性、夸大未知恐惧的无意识问题。
按例,找出病根,还得给药方。
1、保持觉察。了解服从权威是多数人的惯性,选择与众不同就要预料到由此带来的非议,别被未知的恐惧吓呆,时刻记住小马过河的故事吧。
2、拉开距离。还记得电梯效应吧,如果觉得跟某些人有代沟,不妨适当拉开距离,缓解忍不住想要跟他们一样的冲动。
3、挣脱向心力。中学物理老师教过我们向心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速度和半径有关,即向心力=质量*速度的平方/半径。
如果把质量比作组织规模,大公司的质量大,而个体的质量小。所以大公司的舒适区向心力会比较大,而小公司的舒适区向心力会比较小,容易挣脱产生创新。对每个人来说,假定质量都是人,都是一样的。那么可以改变的就是速度和半径。
要想挣脱向心力,就得让向心力尽可能小。根据向心力=质量*速度的平方/半径,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要么减小速度,要么扩大半径。
这里的速度指的是重复生活的速度。多数人觉得自己很忙,但是仔细回想每天忙的都一样。换句话说,多数人每天不是在忙,而是在忙着重复。减小速度,就是要减小重复速度。减小整天贴发票的重复速度,花点时间研究下报发票的规律。减小整天打客户电话的重复速度,花点时间研究下客户拒绝的理由。
这里的半径指的是认知半径。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里说过一句话:我认识的聪明人里,无一不是每天大量阅读的人。读更多的好书、看更多的好电影、走更多的路、向更优秀的人学习都是扩大认知半径的绝佳方式。
4、独立思考。其实这篇文章是篇影评,敬以此文向米尔格拉姆致敬。
图片来自记录片《实验者》 图片来自纪录片《实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