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同学,应该都听说过艾伦·图灵的名字,他可以称之为计算机的开创者,说来惭愧,若不是《模仿游戏》这部电影,或许我对这位伟大人物的认知,还停留在课本中的一段苍白的介绍或者黑白的照片上了。
一部好的电影必然是一个好的故事,影片开始的一句话,激发了我莫大的兴趣——改编自真实的故事。人脑因为共情的特点,对故事有着天然的好感,何况这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孤傲高冷的数学天才。
影片本身的演绎形式相当考究,虽然是人物传记,但将主角三个时期的故事分开叙述却有着不同的效果,增加了悬念,又营造了强烈的神秘感,故事互相交错不仅没有影响影片中时间的延续,而且为影片的最后一幕做好了铺垫,各种的情绪汇聚一处,将剧情引向高潮。或许导演有意让大家忽略对图灵在字面上的苍白了解,从故事的层面去表述,图灵的内心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数学一直是十分神秘的存在,和编程一样,能够通过符号对现实世界的一切进行抽象,这些符号的组成,凝结着数代人的优秀思维,如今无数的书籍都在描述着数学的美好,而这种简洁明确的描述世界的能力,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或许我们可以把数学看做是上帝的语言,能窥探其中奥秘的人,也就是最接近真理的人,这少数人之中最接近真理的就是数学家。
有时候我也会想,当世界被抽象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也许真的不会受问题所包含的属性所影响,比如Enigma中的加密消息,还有上百亿中可能性的加密设定。通过数学这把通向真理的工具,图灵将世上最难的问题,演化为了机器之间的战争。
至此或许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影片的名字叫做模仿游戏,而不是图灵传,因为故事的精髓在于,图灵一直试图用机器来模仿人的思考和计算,这也是如今所有程序员喜欢做的事情,能够用机器解决的问题,尽量避免使用人力。
我们越来越依赖于机器的特性——动力十足且精确无比,因为没有人会怀疑计算机的执行结果,而是会怀疑程序编写者的思维方式。这是计算机从业者的无比坚实的依仗,而这份依仗,是图灵给的。
如果再一次揣测图灵的行为,或许我们能从电影中看出一些端倪,不论是少年时期懵懂的初恋,还是在战争中秘密的破译行动,到最后被迫接受化学阉割,他始终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曾经短暂美好的初恋时光,是他和Christopher互相理解和感知,但那短暂的一去不复返的时光,是他所有的精神支柱。
不平凡的一生,注定也是不平坦的一生。若少了对死去恋人的怀念与迷恋,或许只剩下了一场悲剧。那么他竭尽所能达成的最终目的,或许并不是解决Enigma的难题,也不是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更不是成为战斗英雄,而是想用机器还原出昔日早逝的恋人,但这份忠贞不渝的感情,却被当时的英国视为罪恶和禁忌。
如今社会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已越来越宽容,甚至还有很多人在呼吁平等对待LGBT群体,这代表了大多数人对人性理解的越发透彻,如果我们无视人与人的差异,想方设法的将同类中不合群的少数,通过粗暴的干预来回归那些平庸的大多数,单从进化角度来说,他们选择了原地踏步,这才是最悲哀的事情。
可惜即便是图灵一直向往的Normal Life,在别人眼中始终是病态的,不被理解的,需要被医治的。我想也许是因为他站在真理的那一边吧,这样的人,连上帝也嫉妒。
Sometimes it is the people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
2015-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