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学校,迎接假期,每个假前我都会想象回家之后的生活,包括一些计划,要见的人,也包括想想和父母一起做些什么事,那些思考时的美好感觉总是无法言语的,想想如何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尽可能给他们一些温暖,因为再没有几个这样的假期了,很快我们面临毕业,在一个陌生的城市读书、工作,和他们共处的时间又有多少呢?
你可能说其实我们都是心里美,到了家里面对现实一切就变了,你对其唠叨表现出的不耐烦、意见的不一致、甚至觉得没有共同话题只想自己安静一会,而他们却希望和你多说些话。
对于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的95后,其父母一般是70后,少数一些是60年代末的,我们暂时不去计算时间与年代,只是我们应该明白,在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方面,他们远不如我们,也就是太多的不一样。
在十几岁时,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受着家庭的影响,那么到了二十几岁,能决定我们变成什么样的那个人,是我们自己。
这也就说明在性格、品行等方面我们很大程度受父母影响并很少改变,但我们到了重塑自己的年纪时,更多的受到社会大环境、同伴群体以及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影响。我们可以选择朋友,却无法选择父母,有时我们很难接受父母的一些想法,很多时候是无奈当头。但我始终保持做到的一点就是:从不把情绪抛给父母,从不表现出自己的不高兴。你要知道,你的不开心是一时的,但对他们或许不是。
其实自己曾经做过多少让他们伤心的事,比如中学时代因为被批评而晚上放学坐在教室不回家;比如因为不理解而和父母冷战……
没错,最后都是我赢了,可是赢得并不开心,因为那是给予生命并养我二十年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你花钱从不犹豫一下自己却因一件大衣太贵而不忍心买下;因为他们是这世界上对你最好没有之一;因为你是他们生活的中心…
所以后来无论他们说什么,我都不会去反驳,而是去体会,然后有选择性的接受。也始终坚持这样一个信念:
1.不在他们身边时:
“报喜不报忧”,因为很多时候的一些问题,他们不在身边时无法为我们排忧解难,只是徒增担心,所以在外读书遇到一些不是非常大的问题我都不会讲,无论电话里还是平时聊天。
2.在他们身边时:
如果有机会尽量多说话,而不低头看手机,但他们在忙时就做自己的事情。
然后你可能会问,那对于他们的错误呢?难道不需要指出么?说得没错,父母在为我们打算,为我们好的同时会出现错误,或是观念上的陈旧,那么我们要怎么处理呢?勇敢告诉他们你错了吗?
个人倒是不赞同这样的做法,当然如果父母是那种可以接受这种方式与孩子之间互动很好的那种倒是可以。但是对于我的父母,更好的方式不是与其讨论而是去体会,体会他们真正需要然后再做出改变,让他们接受。
比如对于唠叨的问题,你觉得她在唠叨,但更多时候是一种叮嘱,他觉得你还年轻需要多加谨慎,或是一些习惯问题,那么在这种小事上,收回你的情绪吧,无法接受的情况下,也请好好说话,她不会不理解你的。
比如恋爱问题,之前有男(女)朋友不可以,现在没有又会问你怎么还不找一个,再不找嫁不出去了,/摊手/ 这就是爸妈,但他们给我的每条建议我会选择性听取,明确他们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然后自己尽量让他们放心。很多女孩子的父母不希望自己远嫁,虽然我们家没有这种情况,但在之前和室友的讨论中涉及到这样的问题。其中我记得一个室友这样说过,(她在南方,找了一个东北男朋友):我希望我父母会支持我的选择,但如果不支持,我还是选择尊重父母,毕竟他们养我这么大。
当时我听了这句话的时候真的觉得这是一个好姑娘,我要是男孩子果断娶了,而且人也特别好。但生活中很多人并不是这样想,为了爱情可以牺牲一切,但我希望我们在牺牲一切的前面也去考虑一下父母,尽量让他们宽慰一些,如果父母担心你在远方受委屈或很少看到他们,那么就常回来或者带着父母出去看看,告诉他们其实你过得很好,这种方式对他们而言会好些吧。
其实我希望我们都应该知道,他们用他们生命里最宝贵的二十年选择为你打拼,而我们别因为一个可爱的男孩子对你好了那么几天就信誓旦旦跟他走,虽然他很重要,但别乱了顺序,忽略了付出那么多年的父母。
另外还有一种无奈是那种强代沟性质带来的。
之前听一个段子这样讲:母亲给女儿物色了一个相亲对象说过年回来见一下,但之前希望看看照片,女孩子说“好啊、好啊,等我打扮一下,拍两个美美的自拍给你发过去。”母亲连忙解释,“不用了不用了,我已经把你身份证复印件给人家了…”
或许这只是一个段子,但实际生活里或许总有让你哭笑不得的片段,就像和父母换表情包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大收获。
在这种情况下尽情享受他们的可爱吧。
图片来自网络愿我们在坚持自己的方式同时更好的体会、理解父母,而不是去反驳、顶撞,愿我们可以不辜负父母同时让我们都开心地沟通和解决问题。愿我们都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与父母沟通和表达感情的方式。
那时,或许我们都一样,终会享受那些与父母相处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