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给历史加点儿“料”,让历史“活”起来

来源:华拓网

跟好朋友一起出去聚会,遇到有陌生人参与,第一次见面,难免要互相介绍一下,会说到自己从事的职业,当听到“教师”这个答案时,有人会执着的不断追问下去:教师?教师好啊,一年有两个假期,那你是小学老师还是中学老师?在哪个学校?教哪门功课?对于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我通常会让他猜猜看,几乎没有人能一次准确无误的猜到我教的课程,英语?语文?美术?哈哈!统统不是,我教历史!那个猜谜语的人就一脸诧异的看我一眼,转移了话题。

我不像教历史的,这一点让我很高兴!我要摆脱历史专业留给人的古板、刻板等印象。

上中学时,自己几乎就没正眼瞧过历史,更没有好好听过讲,历史成绩全靠考前突击背诵记忆的,亏得那时历史试题出的比较简单,要搁到现在,肯定得挂科了。大学时,老师在讲台上忘我讲解,我在台下要么专心致志的摘抄自己看到的名言佳句、诗词歌赋,要么跟同桌通过小纸条聊天。真真是辜负了老师啊!

在自己阴差阳错的当了历史教师后,就在琢磨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不像我当年一样,对教师的讲课置若罔闻、不理不睬?怎样让我的学生喜欢我、喜欢我的历史课?

通过不断的琢磨、研究、实践、反思,我发现,一节高效的历史课应该是内容精准充实、形式灵活多变、语言风趣幽默的。要想让学生喜欢学习历史,就得在平时多积累,给历史加点“料”,让历史“活”起来。

“问天下谁有我惨”一句话“活”了《凡尔赛和约》——形象幽默的语言引发无限想象

前一段看袁腾飞的《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翻开书就看到这么一个小标题,一句“问天下谁有我惨”让我想起了周星驰演的一部电影,两个人比看谁更惨,结果一个人拿砖头一下把自己拍死了,真是“惨”到家了!袁腾飞用“问天下谁有我惨”引出了一战后对德国的处理即《凡尔赛和约》,也为后来德国的报复埋下伏笔。如此抓眼球,形象幽默的语言立了大功。

来自秦朝的“菜单”——让知识的传递贴近生活

在讲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如果按部就班,这节课会很枯燥,什么刀耕火种、铁犁牛耕;什么曲辕犁、垄作法、代田法,什么小农经济,这些历史专有名词年代久远,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哪有什么兴趣和生活阅历去理解这些陈旧的历史啊?

要想让这节课“活”起来,就得给它加点儿“料”,这里有一篇搞笑的历史知识“科普”文就很适合用。话说某人穿越到秦朝: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我吃面!”

“那抱歉,这位客官,面条可是要到宋朝的款式才能定形呢,小店现在还没有”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这得等到蜀汉诸葛丞相伐孟获才有,抱歉了您呢……”

“擦!那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抱歉,咱这是关中,水稻啊,得过了长江才能种,咱这也没有……”

“要死了,来个大侠套餐吧,二两女儿红,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轻点声!私宰耕牛那可是大罪,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罪过,万万不敢啊!”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那玩意儿得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这儿也没有……”

“你他娘的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可以沾肉酱,烫白菜。”

“敢情你这开的是麻辣烫的店啊!”

“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

“那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

“那个铁锅得到宋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那个菜油呢,得到明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了小店才供应

的上。”

“…………”

“客官您还要什么?”

“……”

“客官您别走啊!

这样的历史知识带入,会让人耳目一新,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你见过这样的“吵架”吗?——对白如此生动,想不听都难

讲述“文革”时期的历史,会涉及到“个人崇拜”的问题,学生对什么是“个人崇拜”不太容易理解,这时,如果时间允许,不妨借用一下网上看到的一段“文革”时期的经典对白——“吵架”:

这是一个中学生去公社销社,在和一个售货员的对话:

中学生:“关心群众生活———给我拿只钢笔。”

售货员:“为人民服务———你买哪种?”

中学生:“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多拿几只让我挑挑。”

售货员:“反对自由主义———不让挑,买哪只拿哪只。”

中学生:“你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你就多拿几种让我挑挑吧。”

售货员:“在路线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说不能挑就是不能挑。”

中学生:“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为啥不让挑啊?”

售货员:“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不为啥,不让挑就是不让挑!?”

中学生:“注意工作方法———有这样卖东西的吗?”

售货员:“一切权力归农会———爱买不买。”

中学生:“打倒土豪劣绅———你这是什么工作态度?”

售货员:“友谊,还是侵略———咋着,你想打架?”

中学生:“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你以为我怕你?”

这时一个在旁边忍耐了很久的人,前来调解:“要团结不要分裂———你们有话好好说。”

中学生:“将革命进行到底———我看还能咋着?”

售货员:“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还能咋着?”

中学生:“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你当个售货员有啥了不起?”

另一个人看他俩谁都不肯停止舌战,便对中学生说:“敌进我退———你先走吧,明天再买。”

中学生听啦,就顺势下了台阶转身而去,还边走边说“别了,司徒雷登———哼!”

售货员如得胜的将军立即回敬道:“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呸!

历史浩如烟海,概括精彩绝伦——搞笑《中国简史》,三分钟说完中国史

对繁琐复杂的历史史实进行高度概括归纳是中学生需要培养提升的能力之一。

一部中国历史,上下跨度5000年,有太多的人物太多的事件,有人则对其进行了高度概括,比如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时,将其概括为这么几句话:

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无为;庄子说:我逍遥;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

寥寥数语,分别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孟子的“义利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老子的“无为而治”;庄子的《逍遥游》;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以法治国。

这样的高度概括,浓缩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信息量很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这样的概括练习,既可以使历史知识的学习变得有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职业:皇帝;喜欢的颜色:黄色——这样的人物介绍,怎能不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朱元璋的介绍特别抓人眼球,这样的人物介绍,你能不喜欢吗?我们为什么啃不下去那些严谨的历史书?因为太晦涩难懂,难懂的古文、干巴巴的人物介绍和枯燥的历史叙事,把很多人推向了阅读历史书籍的对立面,而类似《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小说之所以流行,就是它的语言风趣幽默、叙事深入浅出,人物立体,事件故事性强。

“深入浅出”绝度是一种能力,做教师的,有好多事情不是自己弄明白就行了,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表达,让听者喜欢听而且能听明白,否则就不能仅仅感叹自己为何“曲高和寡”“对牛弹琴”,而是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把历史知识进行了合情合理的转化,是否做到了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