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生活技能,比如洗碗叠被、做简单饭菜、洗衣服等,在适合的年龄,孩子完全可以做得像模像样。这种力所能及的家务,理应让孩子尝试,既能增加人生体验,又能锻炼耐心,培养信心,堪称一举多得。
少了这一必修课,长大后孩子为难不说,家长也跟着不放心,可能要花大力气补课,比如跨国教学番茄炒蛋,这个在十多岁就可以熟练掌握的菜,居然要在二十岁左右需要父母视频教学。
图片来自网络若是早早教会孩子,或许他要展示的菜是红烧排骨或者拔丝苹果了。
羞愧地讲,我正在花费不少心力思考,怎么给孩子补上独自乘坐火车的课程。
女儿即将到北京参加冬令营,同龄孩子有的决定独自在京玩耍几天。而我呢,想到的是先把女儿送到北京,然后当天返回家乡。
这意味着,一整天,我会在候车室和火车上度过。
其实,女儿已经有多次往返北京的经历,如果每次坐火车前后,我能这样做的:
来到候车大厅,上下车都交给女儿掌控,我只负责辅助她。
我可以问她:还有多久可以排队检票?
是不是该收拾一下了?
离开座位时,想想我们一共带了几个包?座位上有忘记的东西怎么办?要不要回头检查一下?
排队时,我们要准备好什么?
从候车到上车,再到准备下车……孩子担负起责任,这对她的当下是锻炼,预演了以后独立乘车的全过程,大人只需要提醒遗漏的细节。
可是事实上我们是这样的:一路来到火车站,孩子负责和伙伴聊天玩耍,时不时吃个小点心巧克力,被我美其名曰——减轻行李重量。
“背上包,该上车了。”
“你提好杯子,跟紧妈妈。”
“喏,你的票,可要拿好,出站时还要用到。”
关注时间和广播的是家长,一切都由家长把控,孩子只需要吃与玩,不然还能怎样?如果不提要求,孩子哪懂得要主动担负起主导作用?
如果,我们商议好,假装由她带领,我只管跟随,当她出现失误时,我出手协助。孩子肯定会很乐意的,这是一项任务,又是新鲜的挑战。
该上的生活技能课、社会能力课,错过了,只能重修一遍。这一课的缺失,让我悔恨不已。
懊恼没用,能做的是积极想办法弥补。第一个想法是,去北京时,我只管跟随,作用是给女儿壮胆。所有的过程都让她来控制,当然,随时可以跟我商量。有这么一次历练,回程时可以不必去接了。
后来,又想到在家演练,办法是:每周日开学时,她要带着我制作的身份证(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她的大名)和车票出门,算是进站;到了下周五,她再将车票带回家,算是出站了。
亏得她乐意配合,这个游戏,我们已经玩了三周。只有一次忘记带回家车票,不过其他时候,她都完成地很好。
高先生觉得这个行为很无聊:“你们做这个干啥?”
唉,这也是无奈之举。
只能说,如果早些时候,我能够想到孩子要独立,而且不嫌麻烦,让孩子尝试一个人坐火车的感受。那么现在,到北京参加冬令营,我将多么省心和放心。
所有的省心都必然经历一个学习的阶段。家长若是看得长远,一定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教给孩子行走江湖的本领。
缺少这种生活必修课,最终结果要么是家长煞费苦心地模拟,要么是花费时间和金钱,还有孩子半夜三更的电话求助。
无戒365日更训练营